摘要:那个曾经深陷抑郁阴霾的女孩,在节目中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她不再是小心翼翼、敏感自卑的模样,而是能够开怀大笑,主动参与互动,甚至在镜头前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更让人欣慰的是,她已经开始逐步减少抗抑郁药物剂量。她表示:“如果有一天完全停药,会第一个告知花少团6位成员
最新一季《花儿与少年同心季》开播后,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马思纯的变化。
那个曾经深陷抑郁阴霾的女孩,在节目中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她不再是小心翼翼、敏感自卑的模样,而是能够开怀大笑,主动参与互动,甚至在镜头前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更让人欣慰的是,她已经开始逐步减少抗抑郁药物剂量。她表示:“如果有一天完全停药,会第一个告知花少团6位成员,因为他们是我的医生。”这句话从一个长期受抑郁症困扰的人口中说出,是何等珍贵的突破。
这一季的《花儿与少年》阵容很特别:有大气沉稳的那英,温婉知性的陈数,阳光开朗的龚俊,沉稳内敛的张晚意,灵气动人的李沁,还有活泼可爱的张婉琪。
就是这样一群性格各异却意外合拍的人,创造了难得的和谐氛围。没有剧本设定的冲突,没有刻意制造的矛盾,只有真诚的相处和用心的交流。
在那英看来,"旅行就是要开心,何必搞得那么累";陈数认为"彼此尊重,才能玩到一起";龚俊则用他的阳光感染着每个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马思纯慢慢打开了心扉。
记得马思纯曾在其他节目中描述过抑郁症的痛苦:身体僵硬、呼吸困难、甚至短暂失明。最严重的时候,她不敢出门,害怕见人,只能靠药物维持。因为服药,她的身材发生变化,这又引来更多议论,形成恶性循环。"我总觉得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这种自我否定,成了她心中最沉重的枷锁。
但在这趟花少旅程中,马思纯遇到了不一样的对待。那英的直爽大气让她不必小心翼翼,陈数的善解人意让她敢于倾诉,龚俊的阳光开朗带给她欢笑,张晚意的沉稳给她安全感,李沁的细腻懂得体贴入微,张婉琪的活泼可爱营造轻松氛围。没有人对她指指点点,没有人对她的情绪变化大惊小怪。
在这个团队里,她可以坦然地说"我今天有点累",也可以开心地大笑而不担心被说"太疯"。这种被完全接纳的感觉,让马思纯渐渐放下了戒备。
马思纯在节目坦诚地谈到,她说来到节目改变挺大的,她真的不焦虑那么多事情了,甚至把药准备开始减少了。"
伙伴们听到她的发言,没有过多的安慰,只有鼓励,只有陪伴和理解。这种恰到好处的回应,才是对抑郁症患者最好的支持。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的情感、信息和实质帮助。高质量的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状。马思纯在花少团队中获得的,正是这种高质量的支持,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是平等的理解和真诚的接纳。
当一个人处在被理解和接纳的环境中,大脑会分泌更多的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神经递质正是抗抑郁药物试图调节的物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马思纯会说"可以少吃点药了"。
我们常常低估了"同频"的重要性。
什么是同频的人?就是那些不需要你解释太多就能理解你的人,是相处起来不费力的人,是能接住你的情绪并能恰当回应的人。
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不必伪装,不必逞强。那英的大气、陈数的智慧、龚俊的阳光、张晚意的沉稳、李沁的细腻、张婉琪的活泼,这些特质恰好形成了一个温暖而包容的能量场,让马思纯得以在其中慢慢疗愈。
科学研究表明,拥有高质量社交关系的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更高,抗压能力也更强。
当然,我们必须明确: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专业治疗。人际关系的温暖可以辅助疗愈,但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
马思纯说的是"减少"药物摄入,而不是"停止"。这提醒我们,既要重视人际支持的力量,也要尊重医学的专业性。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经历抑郁,请务必寻求专业帮助,同时也要相信,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康复进程。
看着马思纯在节目中越来越放松的状态,真心为她高兴。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同频"关系。
也许是能听懂你弦外之音的朋友,也许是能接住你情绪的伴侣,也许是能理解你处境的同事。他们不评判你,不试图"修复"你,只是简单地陪着你,让你感到被接纳和理解。这些关系不需要天天见面,但知道他们在那里,就能给人莫大的安慰。
愿你也能找到与你同频的人,在一起互相滋养,共同成长。
毕竟,世间最好的疗愈,莫过于与懂你的人相遇。
来源:逗逗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