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股尴尬劲儿,像极了我们普通人上班时的两种极端:有人汇报时恨不得把PPT做成动画大片,有人开会只蹦单音节“嗯、好、行”。结果前者被说“太浮夸”,后者被批“没态度”。演员和打工人,原来共享同一种职场困境。
赵丽颖把劲使过了头,杨幂又把劲憋在胸口,两位顶流在同一赛道里一个急刹一个猛冲,观众席瞬间分成两派:一边嫌太吵,一边嫌太闷。
这股尴尬劲儿,像极了我们普通人上班时的两种极端:有人汇报时恨不得把PPT做成动画大片,有人开会只蹦单音节“嗯、好、行”。结果前者被说“太浮夸”,后者被批“没态度”。演员和打工人,原来共享同一种职场困境。
细看赵丽颖的“过猛”,问题不在力气大小,而在用力的姿势。《酱园弄》里她像把每个字都嚼碎了再吐出来,情绪密度高到屏幕快装不下,却忘了留一条缝让观众自己钻进去。这让人想起早年的周迅,也曾被诟病“演得太满”,后来学会“收”,才有了《李米的猜想》里那个边啃苹果边掉泪的出租车司机。表演不是堆料,是留白的艺术。
杨幂的“不敢用力”则像另一种职业病:被差评吓出后遗症。《生万物》里她明显松了肩膀,台词不再像背课文,可观众刚想夸,又发现她总在情绪爆发点前半步突然熄火,像怕烫似的。这种“安全牌”打法,保住了下限,也锁死了上限。想起郝蕾说过的一句话:“演员不能怕丢人,怕丢人就不配吃这碗饭。”
有趣的是,两人恰好踩中了观众的两根敏感神经:对“用力过猛”的厌烦,对“平淡如水的”失望。本质上,大家烦的不是技术,而是诚意。赵丽颖的诚意溢出来成了糖浆,黏糊;杨幂的诚意缩回去成了硬糖,硌牙。
把镜头拉远,这其实是85花集体面临的转型阵痛。靠古偶和流量狂飙的年代过去了,市场突然要求她们交出“生活质感”。可生活质感这东西,靠的不是演技突击班,而是时间在人身上留下的裂纹。你看秦海璐演《白鹿原》里的仙草,不用哭天抢地,往灶台边一坐,就是关中平原的风沙味。
对赵丽颖来说,当务之急不是减力气,而是换发力点。把“我要让你们看看我多会演”改成“你们随便看看,我在过日子”。下次试试演个丢了孩子的农村妇女,别急着瞪眼,先学会发呆——村口坐一下午,风把头发吹成乱草,比十滴眼药水都管用。
杨幂的解题思路相反,得先把“怕被骂”的包袱扔了。《哈尔滨1944》的差评里,有一条说“她连抽烟都像摆拍”,不如下次索性接个真·烟鬼的角色,把烟头按在导演监视器边上烫个疤,看观众还说不说“平淡”。
说到底,观众从来不是讨厌她们,是替她们着急。就像看见曾经全校第一的学霸,突然在高三模拟考里数学选择题全涂C——不是不会,是手抖了。
最后说句俗的:演技这事儿,拼到最后拼的是人格完整度。当赵丽颖敢演“不体面”,杨幂敢演“不讨喜”,她们自然会在某个镜头里突然撞见那个松弛的自己。到那时,谁用力谁收力,观众根本懒得计较,只顾着跟着角色掉眼泪。
毕竟,好演员和好日子一样,都得先放过自己。
来源:水上垂钓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