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2023年7月,曾在《卧虎藏龙》中饰演“碧眼狐狸”、在无数武侠经典中扛起“侠女”大旗的郑佩佩,因病去世。
那一年,她79岁,兢兢业业了一辈子,直到生命最后都还在为工作、为家庭操劳。
而仅仅过去一年多时间,关于她小儿子的众筹事件却在社交媒体上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从感动、同情到质疑、愤怒,各种声音蜂拥而至。
这次引发争议的,是她的小儿子原和玉和儿媳Andrea,因为妻子罹患癌症,原和玉在网络上发起众筹,目标金额为5万美元。
然而4天时间过去,进展寥寥,完成度不到两成,人们不是不愿意帮助,而是越来越多网友开始质疑:一个华人影坛的传奇人物,儿子连基本的医疗费用都拿不出来,这说得过去吗?
更何况,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发起众筹了,这一次,他依然沿用“感情牌”战术,配图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合影,甚至还有妻子哺乳的画面,意图唤起大家的同情心。
更令人不适的是,他在文中再次提及郑佩佩的去世,希望借母亲昔日积累下的影响力,为自己赢得大众援助。
但这一切,在如今信息透明、舆论敏感的网络时代,却起了反效果,大量网友质疑:为什么作为定居美国的星二代,不能走正规保险途径?
为什么不贷款?不变卖资产?为何偏偏选择向普通人众筹?郑佩佩在世时,为了儿子,付出了多少?
而她去世才一年,这个曾经被她宠爱的小儿子,就用“卖惨式众筹”的方式把母亲一生的尊严消磨殆尽。
人们记得,郑佩佩是那种“拼命三娘”型的演员——六十多岁仍在片场奔波,晚年还参加综艺补贴家用。
就连好友蔡澜都曾替她不值,说她太辛苦、太节俭,为儿女操碎了心,如今她的离世,本应是一个华丽谢幕,但原和玉的操作,却仿佛是对她一生辛劳的“打脸”回应。
从网友的愤怒中不难看出,大家不仅对原和玉的“频繁众筹”感到不解,更对他“消耗母亲名声”的行为感到愤怒。
过去一年,众多媒体与网友在郑佩佩去世时缅怀她的艺术成就、人格魅力,如今却要在新闻评论区看到“星妈去世一年,星二代两次众筹”的字眼,难免令人心寒。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样的事件其实也反映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星二代”这个光鲜标签之下,真相往往与公众想象的南辕北辙。
不管是原和玉是否真的经济困难,还是他选择“众筹”这一方式的动因,终究掀开了一层残酷的现实——即便是风光一世的明星,生前为家操劳一生,也难以保障子女有担当、有分寸。
郑佩佩的一生,是在荧幕上刀光剑影,在生活中艰难撑持,而她最小的儿子,却在她身后,以这样一种方式,让母亲的形象承受非议。
这场众筹事件,究竟是一次无奈求助,还是一次情绪操控,或许已经无法一刀切地定论。
但有一点却几乎成为共识:郑佩佩的离世,并没有换来子女的独立担当,反倒让她晚年的不易与隐忍,在争议中重新被揭开,而这,才是最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郑佩佩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家人付出,1946年出生于上海,她年轻时本可在影坛继续大放光彩,却在二十几岁时选择随丈夫远赴美国,甘愿放弃已经到手的名声与事业。
1971年,她与富商原文通移民美国,之后的几十年,生活并没有她想象中安稳美好。
婚姻期间,郑佩佩承受了巨大的精神与身体压力。由于原家是几代单传,她在婚姻中前后怀孕八次,最终生下四个孩子,其中小儿子原和玉更是她冒着风险坚持生下的。
为了确保生儿子,她甚至提前做了羊水穿刺,作为母亲,她不仅要带孩子,还要管家、经营生意,几乎没有真正休息过,她曾说过,哪怕在坐月子,也仍然要打理家中琐事。
然而这样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破产和婚姻破裂,离婚后,丈夫仅留下区区一万美元,她却要独自抚养四个年幼的孩子。
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借住佛堂两年,靠东拼西凑过日子,可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一句话:“什么都能亏,孩子不能亏。”
因此,她对4个孩子一直“富养”,尤其是小儿子原和玉,更是她的心头肉,儿子喜欢攀岩、滑雪、跑酷、山地自行车。
这些既烧钱又危险的极限运动,她从不劝阻,反而倾尽全力支持,为了开阔儿子的眼界,她在他25岁时还送上环游世界的机会。
除了买机票,还每天提供100美元零花,让他足足花了1年多时间走遍五大洲,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爱是慷慨而伟大的。
可惜在这种保护下,原和玉并未成长为像母亲一样独立坚强的人,郑佩佩晚年仍在拼命接戏、上综艺,不仅是为自己养老,更是为了继续给子女创造条件。
她活成了一个“女侠”,把所有风雨都挡在自己身上,把舒适留给了家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母爱也让小儿子养成了伸手要钱的习惯。
他成年后并非没有尝试发展,拍过综艺、演过戏,也做过主持人,后来转向自媒体和纪录片,但这些工作收入不稳定。
2016年之后,他基本靠兴趣维持生计,收入远远不如母亲当年的拼命,郑佩佩走后,原和玉突然面临现实。
妻子患癌,费用高昂,可他没有选择努力承担,而是直接向社会发起众筹,他一次次搬出“失去母亲”、“妻子生病”的理由,配上家庭合影和煽情文案,却没有获得多少同情。
网友们很快意识到,这与郑佩佩生前那种“宁愿苦自己也不麻烦别人”的作风形成了强烈对比。
更让人感慨的是,郑佩佩在世时,极度在意声誉,讲究独立,从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
她甚至早早安排好养老院生活,就是不想拖累别人,可是她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儿子,却在她去世1年后,因为连续发起众筹,反而败坏了母亲的名声。
网友们的质疑直指核心:为什么不去借钱,不去卖房卖车?为什么一个有手有脚的男人,偏偏选择最省事、最快速的众筹?
有人一针见血地说:“挣钱太累,借钱要还,众筹来钱快,还不用付出。”这样的声音,道出了公众的不满。
事实上,原和玉并不是孤立无援,他有3位姐姐,也有富商父亲的一脉可依,可他没有去寻求这些渠道,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陌生人的善心上。
这种做法,让许多人觉得他并不是缺钱,而是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担当,蔡澜曾说过,郑佩佩这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为丈夫、为孩子,却很少真正为自己活过。
如今看来,这句话更显沉重,她的拼命与坚强,并没有换来孩子的自立,反而让小儿子过度依赖,直到今日还因一次次众筹而惹出争议。
来源:铀235放映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