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毛主席这么大的历史人物,竟然有这么多“分身”——光是演他的人,就有一大串,还分男的女的,少年、中年、老年,各个阶段。有时候打开电视,一场红色大戏开始,你都想掏出小本本“打卡”,看看这回是哪位毛主席“上线”。不过,说到“像不像”,这事比演技能更耐琢磨。
谁能想到,毛主席这么大的历史人物,竟然有这么多“分身”——光是演他的人,就有一大串,还分男的女的,少年、中年、老年,各个阶段。有时候打开电视,一场红色大戏开始,你都想掏出小本本“打卡”,看看这回是哪位毛主席“上线”。不过,说到“像不像”,这事比演技能更耐琢磨。真真假假,有的演员为了贴近那份神韵,几乎赔进去半生。
其实最特别的,还不是那些台上气宇轩昂的男人。有个名字,陈燕,很多观众第一次在晚会上看到她模仿毛主席时,甚至没反应过来。这是个女人?是真女扮男装?50岁成名,也算得上“晚得不能再晚”。她那时候已经是各种节目上的常客——毛主席一出场,观众席大半都要凝神屏气,比看歌唱比赛还紧张。你说女性模仿伟人,多少有点“不合逻辑”,可她偏要“死磕”。据说为了形象逼真,硬让自己胖了50斤。身高差点,她就找剧组给她做了26厘米高的皮鞋。你没看错——26厘米,比高跟鞋还狠!一场扮演下来,化妆台前得耗上一早上,连胡子褶儿、腮帮子皱纹都得一根一根“抠”,说起来比演员还辛苦。
但生活里没那么简单。陈燕的丈夫常年“横眉冷对”——他理想里的妻子,是温婉贤惠的贤内助,不是每天扎着短发往外跑、满身都是“男人味”的女汉子。“你什么时候能恢复一点你原来的样子?”陈燕笑笑不答。有时候角色锁在身上,连情感都争不过。这种不被理解,其实比身体累更难熬。陈燕没拍过电影电视剧,算是民间高手,“特型演员”这个名号,从来就不是专业院校一纸证书就能给的,是熬出来的,演出来的。她在不同的舞台上钻研、演绎,自成一派。大众喜欢她,但家里未必全然认同,人生的纠结,舞台灯光下根本没地方藏。
但说起专业派,李克俭名字就硬气不少。老话剧人,国家一级演员,要头衔有头衔,要作品有作品,还是“伟人三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全演了个遍。1978年,全国选伟人形象演员,导演一眼相中李克俭,从此这条路就是一辈子的事。他没唐国强那么火,但粉丝却是死忠型。四十年时间,说是表演,其实也是“活在角色里”。有些人一生专注一件事,边磨边悟,最后成为别人眼中的“标杆”。想想,那些年来,他一次次在话剧台上走过,其间多少妥协、坚持、甚至小烦恼,大多人是看不到的。
唐国强呢,说起来是“皇帝专业户”,你翻中国古装戏,他这号人从来没缺席。从诸葛亮到毛泽东,一路“跨界”,1996年拿到电影《长征》里毛主席的角色,半个圈子都在看:他到底能不能演好?唐国强的办法不走“像型”那路,他用普通话演湖南人,外形和神韵更多是靠气质——你说到底像不像?观众自有分辨。多年之后,大剧《跨过鸭绿江》,唐国强还是主角,有时候你看他在镜头里的神态,倒真有那么点大时代的临场感。说实话,观众有时候并不需要一板一眼的模仿,反倒更看演员是不是能把角色的人情、气魄带出来,这也是唐国强受人喜欢的地方。
再说谷智鑫,和前几位有点不同,他演的是青少年时期的毛主席。《恰同学少年》一播出,一下子让谷智鑫成了“青春版伟人”。那会他还在戏剧学院读书,年纪小,气质偏“书生气”,演起天不怕地不怕的新青年,有点稚嫩,有点不羁。传说他在准备角色时恶补毛笔字,还追着老专家“取经”,演得既带点天真,又不失一份少年志气。这部戏后来成了很多人回忆里的高光,谷智鑫也因这剧获得大奖。其实,演员的压力大家外人很难感同身受,试想一个毛泽东的少年版,既要演韧劲还得带点脆弱,谁能轻松做到?
闲聊几句,刘烨也是个狠角色。他二十出头入行,三十不到就拿了影帝奖杯,一说毛主席“新主角”,《建军大业》就找到他。刘烨气质有种现代感,身高甚至和主席差不多,剧组都说“妆一上,还真像”。不过,气场这东西,不是会抽烟摁帽子就能学来的,他们讲究坐姿、眼神、哪怕一个沉默的顿挫都得琢磨几天。说到底,演毛主席不是做手势那么简单,有时一句话里的信念、微笑的分寸,都可能决定你是不是“成功分身”。观众们喜欢刘烨,但他自己也觉得挑战很大——每一次表演既像在致敬,也像是给自己上了一课。
再往前,老一辈演员里就不能不提张克瑶和古月。张克瑶是天津人,演毛主席前,为了纯正口音硬是在台下找了湖南老师一对一学说话。话剧《西安事变》最出名,观众一喊“那是真主席”,他心里其实比谁都紧张。但天有不测风云,1988年,他在《开国大典》拍摄期间突然脑梗,昏倒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个角色由不得你自己掌控。张克瑶躺在病床上,怕耽误剧组进度,主动请辞,还想着推荐新人接棒。这种自省和责任感,说起来轻巧,其实能做到的人不多。
古月的故事就更特殊。大家都知道他是“毛主席头号代言人”,但可能真不知道,“古月”其实是个拆字得到的艺名。他本名胡诗学,后来一分两半,胡变成古月。刚入八一制片厂的那几年,他没人盯,不拍戏,就自己坐在宿舍,翻书阅资料,琢磨主席的说话、走路、睡觉,还有那些不经意的眉头微挑、手势变化。很多人说“长得像”,但古月不满足只是靠脸吃饭。为了还原主席最真实的状态,他跑去访谈毛主席身边的老职员,拆解生活里那些“俗不可耐”的小动作——比如喝茶的频率、怎么打哈欠……这些细节多了,才真的成了舞台上那个让人恍惚“主席重现”的形象。
据说,毛主席的亲生女儿李讷看古月演戏时还会感叹:“真像。”其实这也是对一个演员最高的认可了吧。他演毛主席一演就是一生,87部作品,不拍别的角色,也不另做安排,就这么一条道走到黑。2005年,古月因病去世,谢幕时很多观众心里都空落落的。你说人这一生,专心做一件事,能不能被记住?其实答案好像只有观众心里才有。
演伟人,演毛主席,“像不像”是一方面,情感到不到位其实更重要。有些演员,为了角色,牺牲了日常的生活、家庭的温情;有些人,把个人的全部放到角色里,一生只为留下一处神韵。到底哪一位最像?舞台上的光与影,有时比真相还多几分留白。我们终究只能在演员身上,照见历史人物的一抹微光——或许,这份“像”只是寄托,是时代的共情。
下次再打开电视,看到那熟悉的一袭灰衣、微低的声音、神采奕奕的眼神,你会不会也和我一样暗暗感叹:人在世间,能活成别人心中的“形象”,其实已经很难得。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