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暗红色灯光下,相纸在显影液中逐渐浮现的不仅是图像,更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记忆。1937年冬的南京,一家名为“吉祥”的照相馆成为了历史真相的守护者。“照片会褪色,但历史不能!”电影《南京照相馆》中老金(王骁饰)的这句怒吼,道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精神。这部以1937
暗红色灯光下,相纸在显影液中逐渐浮现的不仅是图像,更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记忆。1937年冬的南京,一家名为“吉祥”的照相馆成为了历史真相的守护者。“照片会褪色,但历史不能!”电影《南京照相馆》中老金(王骁饰)的这句怒吼,道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精神。这部以1937年南京沦陷期为背景的影片,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家小小照相馆的视角,展现了一群普通人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艺术表现力,让我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见证记忆如何成为抵抗遗忘的武器。
《南京照相馆》巧妙地将故事聚焦于一家名为“吉祥”的照相馆。导演申奥没有直接展现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而是通过这个狭小的空间,将南京大屠杀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浓缩为几个普通人的命运轨迹。邮差阿昌(刘昊然饰)最初只求“混口饭吃”,照相馆老板老金(王骁饰)以手艺谋生,演员林毓秀(高叶饰)沉迷于自己的明星梦,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饰)则是个乱世中的投机者。
这些角色没有英雄光环,他们的平凡和脆弱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当日军攻陷南京后,他们被迫聚集在照相馆内,从一个“求生者”逐渐转变为历史的“见证人”和“守护者”。影片中最为震撼的艺术处理是“暗房显影”的过程。当阿昌将日军送来的底片浸入显影液,药水中的影像逐渐清晰——被砍下的头颅、挑在刀尖的婴儿、堆积如山的尸体。
这一化学过程成为历史真相苏醒的仪式。导演用长达两分钟的静默镜头呈现这一过程:乳白色相纸上的图像如幽灵般浮现,照相馆众人的倒影与照片中的尸体在药液表面重叠,构成令人窒息的蒙太奇。
这些照片并非虚构,而是源于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时年15岁的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在给日军军官冲洗胶卷时,意外发现其中记录了大量日军暴行的画面。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印了30多张照片,后来这些照片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影片对人物的塑造极具层次感,细腻地展现了每个角色从恐惧到觉醒的转变过程。
林毓秀最初试图通过讨好日本人来保全自己,甚至幻想继续她的明星梦。但她被迫抱着死婴拍摄“亲善照”时,从职业演员的“入戏”,到母亲的颤抖,最后崩溃到干呕,她的民族意识被点燃。翻译官王广海为日军服务,坚信自己是在救人。当他目睹日军摔死婴儿,自己的亲人也在河边被屠杀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就是“走狗”,长期压抑的情绪终于爆发。逃兵警察宋存义(周游饰)最初假死脱险,直到在照相馆看到弟弟被日军刺杀的照片,才从剧痛和愤怒中觉醒,毅然选择报仇。这些角色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目睹暴行后逐渐完成的。导演没有给他们英雄滤镜,只让他们在暗房里一次次看见底片上的血,于是“怂人”也有了豁出去的一刻。
《南京照相馆》在艺术处理上显得克制而深刻。导演没有堆砌血浆和暴力镜头,而是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历史的残酷。影片中,快门声与枪栓声的交叉剪辑,揭露了日军影像暴力与军事暴力的同构性。相机结构和枪很像,特别是相机快门声与子弹上膛声的交替,暗示“影像即武器”的深刻寓意。当老金在赴死前拉动布景轴,幕布掠过故宫、长城、黄鹤楼等中国地标,小小的照相馆升华为家国山河的缩影。他问女儿:“爸爸教你的,这叫什么?”“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这一幕成为全片的情感高潮。
影片的结尾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当罪证冲洗成册,三名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罪行的战犯被押往雨花台执行枪决,林毓秀按下相机快门的瞬间,刑场上枪毙日本战犯的枪声同时响起,宣告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南京照相馆》具有深刻的当代意义。亲历者如风中烛火渐次凋零,电影让记忆在接力中抵御遗忘。影片提醒我们,抵抗遗忘的武器不一定是宏大的史学著作,也可以是一卷胶卷、一张张照片。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言,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期待某种光明,这种光明或许就来自照相馆那泛红的灯光。当年轻观众用手机拍下片尾泛黄的罪证底片,当海外学子疾呼“世界不能只知道广岛而不知道南京”,记忆完成了从实体到精神、从过去到未来的闭环传递。
这种抗争从不曾停息,因为每一代接过记忆的人,都在回答着“我们是谁”的永恒追问。
影院灯光亮起,观众手中的手机屏幕亮起,拍下片尾泛黄的罪证底片。这一刻,记忆完成了从实体到精神、从过去到未来的闭环传递。从暗房显影到影院观影,从1937年的南京到今天的电影院,记忆在每一次凝视中重生。老照片会褪色,却褪不去民族的傲骨;岁月会流逝,却流不走对山河的热爱。
那些底片上定格的不仅是历史罪证,更是一个民族在深渊前挺立的身姿。#《南京照相馆》的教育意义有多大#
来源:源源经典金曲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