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好几个人说长得像周恩来,这是什么体验?光凭这一点,估计大多数人得自豪好几年。而偏偏,这样的话还经常落到王毅头上。可你仔细一想,也确实有点意思——年轻时候那一身正气,还有点锋芒还没完全褪掉的少年气,站在老礼堂的台阶下任谁看了都得点头:是那么回事儿。
被好几个人说长得像周恩来,这是什么体验?光凭这一点,估计大多数人得自豪好几年。而偏偏,这样的话还经常落到王毅头上。可你仔细一想,也确实有点意思——年轻时候那一身正气,还有点锋芒还没完全褪掉的少年气,站在老礼堂的台阶下任谁看了都得点头:是那么回事儿。
故事要从一张老照片说起。1981年,北京二外的大礼堂里,一身简单衬衫的王毅还只是个普通大学生。那天正好赶上全校评“三好学生标兵”——有点像咱们小时候开表彰大会,礼堂里头一股油墨味儿,加上人头攒动的热闹劲,谁都会紧张吧。可照片里的他,手里攥着证书,神色却并不慌张,反倒眉宇间藏着一股说不清的笃定。有人说,这劲头叫自信,也有人觉得那是一种从小吃过苦、心底有底的孩子才有的镇静。
其实,王毅确实不是一般的大学生。论年纪,他进校时已经25岁。这在我们眼里简直是“超级老大哥”了,院里头别说谈恋爱,光走在校园都得自带一股“师兄”的气场。谁让早些年王毅赶上上山下乡——16岁那年,他被分去了黑龙江种地磨炼,一呆就是八年。北方冬天妖风刺骨,手脚都冻得缺皮掉肉,不少知青那时候都熬得只剩倦怠,可据说王毅还坚持每天写字、看点儿旧书。要不是赶上恢复高考,他也许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农场管事。不过说实在的,当年高考有明确年龄线——超过25岁就“谢绝参与”。王毅正好卡在边儿上,差一点都要错过,真是人生一大拐点。
进了二外学日语,王毅的大学生活过得不算潦草。他比班里最小的同学几乎整整大了七岁,许多小孩儿还掏着半旧的练习册发愁背单词的时候,他已经熟悉班上每个人的脾气秉性。这样的人,合适不合适的同学们都觉得该推他出来当班长,“懂事,也能管事”。倒不是说年纪大就有权威,而是他那种看起来“已经混过社会”、能替大家扛事的样子,跟那会儿大部分胆怯的新生完全不一样。后来,他又被推成了系学生会主席——这名字听着威风,其实就是要替同学跑腿操心,还要和老师据理力争,里里外外都要打理周全。
不过有一点,大伙儿都服王毅。他爱琢磨事,又不是那种煽情型的人,带头组织各种小型读书会,也热衷于开书单、找同学一起讨论。很多次,天还没黑,小礼堂里外就挤着一堆跟着谈日本小说、讨论人情世故的学生。从魏晋南北朝聊到现代日本政局,王毅总能把枯燥的历史书讲得津津有味。他一向喜欢动笔,除了上课常做延长阅读笔记,隔三岔五还往校报投文章,慢慢写成了学校有名的“笔杆子”。那会儿的文学青年可不是随口胡诌两句就能交差,要能写、敢写、写得成体系,才是真的被老师和同学记住。
闲话到这里,我倒常想——是不是那几年上山下乡的苦日子,把王毅的心气熬结实了?毕竟不是出门开会旅个游,而是真的在黑土上刨土豆、摸索人情世故,那种对大生活的敬畏,估计只有他们自己懂。
再说王毅,大学没毕业就名声在外。参加各种校级评优,奖状堆成小山。入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按我们老家话讲,这人虽说没啥“天生贵相”,但凡事都走在前头,该得的也一个不落。
一毕业,王毅被分到外交部亚洲司。刚进去那会儿,自然只能跟着前辈跑腿写稿。你想想,外交部的材料,哪是一腔热情就能写顺溜的?不是一两天的功夫。他倒好,才进办公室一年,早早被安排了不少棘手工作——有些稿子连上面的老前辈都头疼。王毅写得快,写得细,领导们自然得高看一眼。再说,外交讲究的就是分寸、层次和气度,这些他慢慢拿捏得有章有法。
再之后就是一路提拔。别的青年人还磨洋工打基础,王毅时间表几乎被按下了加速键。别人37岁还在中层摸爬滚打,他36岁就已经披着风衣当上了驻日本使馆的参赞。到了42岁,领了亚洲司司长的职务;到47岁已经是外交部副部长,从下到上的台阶,几乎没停过。但这里头也不是没人误解。有人说他太快,说他“起点高,路子顺”,其实从兵团熬出来的苦冷,他没少吃。
国台办主任那几年,更是外界评论最多的阶段。有段时间,台湾媒体隔三差五就拿王毅“像周总理”说事——不是阴阳怪气,是真心佩服。毕竟在两岸关系最难缠的节点,一个眼神一次应对都得计较分寸,走错一步就容易被对岸“做文章”。别人纠结于表面风光的时候,王毅背后的辛苦没人能体会。
2013年调回北京,终于官至外交部长。世人再看王毅,就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新鲜了。可那气度和稳健,却是日积月累沉下来的。从起初常被台媒夸作“潇洒英俊”,到后来谈判桌上平静应对各方,无论多麻烦的局面,都能处变不惊。这么多年过去,有人说中国缺“大国外交”的气度,有人念叨那一句“像周总理”,但真懂行的人大都知道,这一身风骨,不是头衔堆出来的。它是旧桌上磨笔刻字的静默,是石墙下忍冬夜长的忍耐。
说到这儿,故事其实没完。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大难关会落在谁头上。王毅还有没有机会再度“破圈”,没人敢打包票。我们常说,历史需要英雄,也容得下默默无名的人做底色。可每每翻到那些泛黄的老相片,看着王毅少年时的神色,难免要想:倘若当年高考多差一分钟,倘若没熬过那个最难的冬天,如今外交舞台上,会不会多一份遗憾,少一点锋芒?
所有大人物,终究也逃不过年少时的那些小意外,小坚守。人生这局棋,谁能走得多稳,谁又能想到头呢?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