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完韩磊“出轨怀孕门”的前因后果,我满脑子只剩“荒诞”二字。从爆料者信誓旦旦抛出“猛料”,到当事人光速道歉删号,再到韩磊妻子揭穿冒充骗局,短短三天,这场闹剧像一面镜子,把网络时代的造谣乱象照得明明白白,也让我对“言论自由”和“法律底线”有了更真切的思考。
追完韩磊“出轨怀孕门”的前因后果,我满脑子只剩“荒诞”二字。从爆料者信誓旦旦抛出“猛料”,到当事人光速道歉删号,再到韩磊妻子揭穿冒充骗局,短短三天,这场闹剧像一面镜子,把网络时代的造谣乱象照得明明白白,也让我对“言论自由”和“法律底线”有了更真切的思考。
最开始刷到爆料时,我和很多网友一样,先愣了几秒。毕竟韩磊在大众印象里,一直是唱着《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实力派歌手,平时很少有花边新闻,突然被一个网名叫“治愈”的辽宁网友指控“致其怀孕、欠100万补偿、扣手机”,还附带所谓的“聊天记录、视频”,任谁看了都会觉得“信息量好大”。当时社交平台上吵得厉害,有人没等核实就骂“人设崩塌”,还有自媒体把爆料内容添油加醋写成“长文”,标题一个比一个耸动,好像已经坐实了韩磊的“过错”。
现在回头看,这些跟风传播的行为,其实都是在给谣言“递刀子”。就像之前某演员被造谣“偷税漏税”,明明没有实锤,却被网友群嘲了半个月,最后真相大白时,那些骂得最凶的人早已不见踪影——这次韩磊事件也是如此,爆料刚出来,没几个人去追问“证据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官方回应”,反而先被情绪带着走,跟着起哄。这种“听风就是雨”的心态,恰恰给了造谣者可乘之机。
不过让我觉得还算欣慰的是,韩磊团队没有选择“冷处理”。换成有些明星,可能会先想着“息事宁人”,结果反而让谣言越传越广,但韩磊这边当天就报警、发声明,明确说“言论是捏造的,已构成诽谤”,第二天更是直接向北京通州法院提刑事诉讼。这种“零容忍”的态度,其实是在给所有公众人物做示范:面对造谣,沉默不是办法,用法律维权才是最有力的反击。
更戏剧性的是,就在韩磊起诉后几个小时,爆料人“治愈”就怂了。她发的道歉声明里,把之前的话全推翻了,说“怀孕、补偿、扣手机都是假的”,连所谓的“证据”都是从非正规渠道弄来的,没核实就发了。最后还清空账号跑路,留下一堆之前信了她的网友“原地尴尬”。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她当初爆料就是为了博眼球——毕竟只要编个“明星瓜”,就能轻松上热搜、涨粉,至于会不会伤害别人,会不会触犯法律,她可能根本没考虑过。
而韩磊妻子其其格站出来揭穿“冒充直播”的事,更让我觉得愤怒。原来还有人趁着混乱,伪造其其格的身份去连线情感直播间,编“夫妻矛盾”的瞎话。这些人不仅造谣韩磊,还把家属拖进来,为了流量毫无底线,简直刷新了我对“网络利己主义”的认知。好在其其格也没惯着,直接取证交给律师,这种“全家一起维权”的态度,既保护了自己,也让造谣者知道:伤害一个家庭,要付出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更大。
这场闹剧落幕之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网络造谣这么容易?其实答案很简单——成本太低,收益却可能很高。编个故事、P几张图,就能轻松获得关注,就算最后被揭穿,最多也就是道个歉、删个号,很少有人会真的被追究法律责任。但这次韩磊事件不一样,他不仅起诉了爆料人,还让更多人看到“造谣真的会被抓”,这其实是在抬高造谣的“违法成本”,让那些想靠造谣博眼球的人,先掂量掂量后果。
说到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也不是“造谣自由”。我们作为普通网友,在看到“明星瓜”时,多等一等官方回应,多问一句“证据呢”,就是对谣言最好的抵制;而对于那些为了流量肆意造谣的人,也该让他们知道:靠伤害别人得来的关注,最终只会让自己摔得更惨。
韩磊这场闹剧虽然荒唐,但也算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守住“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底线,才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网络环境最基本的负责。
来源: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