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单片创造56亿票房奇迹的吴京,如今新片《再见,坏蛋》上映三天仅收获24万元票房,排片占比不到0.1%,这场惨烈的市场冷遇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残酷现实。
曾经单片创造56亿票房奇迹的吴京,如今新片《再见,坏蛋》上映三天仅收获24万元票房,排片占比不到0.1%,这场惨烈的市场冷遇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残酷现实。
8月22日,吴京带着新片《再见,坏蛋》进军暑期档。这部由他参投、发行并客串的电影,上映三天票房仅24万元,排片占比跌破0.1%,上座率低至1%。相比《战狼2》56亿的辉煌战绩,这个数字令人震惊。
作为中国首位票房破300亿的演员,吴京的《长津湖》《流浪地球》等大片曾经首日就能轻松破亿。但这一次,市场给了他一盆冷水。
01 票房惨淡,排片稀少
《再见,坏蛋》的票房表现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上映三天仅24万元,连一般县城电影院一天的票房都不如。
排片占比不到0.1%,且大多是早6点或晚11点的“幽灵场次”。到了第三天,排片几乎直接消失。有观众抱怨:“搜遍三个区,唯一一场在凌晨,怎么去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占据超60%排片,猫眼平台甚至没给《再见,坏蛋》预测总票房。
02 吴京全力宣传,难挽颓势
吴京为这部影片可谓竭尽全力。他自费在北上广深包场,邀请媒体免费观影;录制VCR在全国路演播放;甚至亲笔写推荐信。
他写道:“幸福里邻居们的善意,是对抗无常生活的力量。”影片中他客串的“武汉大哥”只有三场戏,却坚持用方言说台词“老子信了你的邪”,试图传递城市温度。
然而这一切努力都没能换来票房的回暖。影院连试错的机会都没给这部作品。
03 叫好不叫座,口碑难转票房
《再见,坏蛋》并非粗制滥造之作。演员阵容堪称“演技派神仙局”:陈明昊(《漫长的季节》马德胜)、王宁、陶慧、周晓鸥、菅纫姿集体登场。
导演俞钟曾以《我的兄弟姐妹》打动一代人,这次把镜头对准武汉老巷“幸福里”,讲述催债人“大武”与患癌男孩“豆豆”的双向救赎。
豆瓣开分8.5,有人评价“像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制片方透露,吴京投资本就不为赚钱,他曾说:“有些事总得有人做。”
04 市场现实,影院生存逻辑
影院经理的算盘很直接:商业大片能给到60%票房分成,文艺片连20%都难。当《南京照相馆》首日排片39.2%时,《再见,坏蛋》的0.1%像一种“施舍”。
分账数据显示,《再见,坏蛋》三天分账票房不足10万,连路演差旅费都覆盖不了。一位影院经理直言:“排《再见,坏蛋》?一场亏三千,不如放《哪吒2》重映。”
05 观众分层,转型困境
市场将失败归因于“吴京转型失败”。他过往的“战狼”形象太深入人心,观众无法接受他拍温情小品。
类似困境早有预兆:2024年他客串的滑雪题材片《零度极限》票房仅42万,同样因“硬汉玩文艺”遇冷。
很大的矛盾在于观众分层。年轻群体涌向特效大片,而《再见,坏蛋》的受众多是中年以上人群,他们不熟悉线上购票,还依赖影院排片引导。
当黄金场次全是《浪浪山小妖怪》,他们连选择权都被剥夺了。
影院经理的算盘很直接:“排《再见,坏蛋》?一场亏三千,不如放《哪吒2》重映。”
而吴京却说:“电影不该分类型,只该分好看与否。”当56亿票房神话创作者栽在24万票房上,是观众抛弃了真诚,还是市场早已失去发现真诚的能力?
来源:水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