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网络上一场围绕歌手云朵的跪求传票闹剧持续发酵——原本以追捧刀郎为流量密码的主播群体,突然集体将注意力转向其徒弟云朵,不仅将她冠以“船长”之名,更上演了一幕幕跪求云朵下发“法院传票”的戏码。
近日,网络上一场围绕歌手云朵的跪求传票闹剧持续发酵——原本以追捧刀郎为流量密码的主播群体,突然集体将注意力转向其徒弟云朵,不仅将她冠以“船长”之名,更上演了一幕幕跪求云朵下发“法院传票”的戏码。
这场看似荒诞的狂欢,在我梦野艳齐看来,实则是刀郎热度退潮后,流量投机者们为避免被淘汰而自编自导的生存突围,暴露了网络生态中部分主播“为蹭而蹭”的畸形生存逻辑。
追溯这场闹剧的源头,我梦野艳齐可以断言,其核心驱动力是“流量焦虑”。
此前数月,“刀郎热”席卷网络,从《罗刹海市》的歌词解读到过往作品的考古,相关话题长期占据热搜榜,一批主打“刀郎深度解读”“刀郎音乐分析”的主播借此快速涨粉,直播间带货、广告合作接踵而至。
然而,随着公众对单一话题的关注度自然回落,这些“刀郎专属主播”的流量数据急剧下滑:有博主晒出后台数据,7月单条视频播放量还能稳定在50万+,8月已跌至不足5万;部分直播间在线人数从千人降至两位数,此前热销的“刀郎同款周边”更是积压在仓库无人问津。
当赖以生存的流量密码失效,他们陷入了“不蹭无流、不炒无存”的恐慌,急需找到下一个“流量锚点”。
而选择云朵作为目标,并非偶然。
作为刀郎的弟子,云朵与刀郎的关联度天然紧密,自带“师徒IP”的话题基础;同时,相较于刀郎本人的低调作风,云朵近年来虽活跃于音乐圈,但在网络争议领域曝光度较低,属于“有热度但无强争议壁垒”的对象,便于主播们随意编排话题。
于是,一场“造神再解构”的戏码就此展开:先将云朵抬升至“船长”的虚构高位,暗示她是“后刀郎时代”的流量新载体;再用“跪求传票”的极端方式制造冲突——表面上宣称“若云朵认为我造谣,尽管发传票,我奉陪到底”,摆出“正义者”姿态,实则是通过“主动求告”的反常行为,倒逼话题发酵。
毕竟,在流量逻辑里,“被告”与“原告”的身份争议,远比单纯的音乐讨论更有噱头。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闹剧的“剧本化”痕迹几乎不加掩饰。
我梦野艳齐这么说,不是妄加推断。
细心观察,您便会发现,不同主播发布的“求传票”视频,不仅话术高度雷同——均包含“我等着云朵的传票”“敢告我就敢接”“为真相发声”等关键词,连镜头语言都如出一辙:多为主播坐在镜头前,手持手机“隔空喊话”,一派“专业关注者”的形象。
乐评人郭志凯对此,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喊着爱刀郎时未必是出于真爱,求着传票时也未必真敢接,他们真正在意的,是通过这场出镜表演吸引路人围观,进而将“看热闹”的流量转化为直播间的订单、粉丝群的打赏。
甚至有网友发现,某“求传票”主播在视频发布后,迅速上架了“云朵同款唱片机”,直播间标题也改为“聊云朵传票事件,下单送刀郎歌词本”,其“蹭流量割韭菜”的意图昭然若揭。
这种“以争议博流量”的操作,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此前某网红为蹭明星热度,曾故意发布“疑似偶遇明星出轨”的虚假视频,待话题发酵后又火速澄清“只是误会”,短短三天涨粉20万;还有主播为卖农产品,编造“农民伯伯滞销落泪”的剧本,后期被曝光实为摆拍。
这些案例与“跪求传票”闹剧本质相同:都是将“真实”抛诸脑后,把“噱头”当作商品,用“演技”收割流量。
而这类行为的危害,不仅在于消耗公众对艺人的信任,更在于污染网络生态——当“越荒诞越有流量”成为潜规则,认真创作、踏实经营的创作者会被挤压生存空间,普通网友也会在一次次“狼来了”的戏码中变得麻木,最终导致网络空间充斥着虚假与浮躁。
如今,这场“跪求传票”的闹剧仍在持续,但已有越来越多网友看穿了其中的套路:有人在主播视频下留言“别演了,赶紧换个剧本”,有人自发整理主播们的“重复话术”进行调侃,更有媒体呼吁平台加强对“恶意蹭流”内容的审核。
对此,羊城老弟更是讥讽这些主播是疯了。
但我梦野艳齐敢说,这些主播没疯,相反,他们清醒得很,他们清楚自己在演什么、要什么,只是低估了公众的辨别能力。
毕竟,流量或许能靠闹剧短暂获取,但真正能长久立足的,永远是有价值的内容与真诚的态度。
当潮水退去,这场精心编排的戏码终将落幕,而那些只靠“蹭”生存的主播,也终将会如陈伟所言,在流量的泡沫中失去立足之地,而结局很惨。
好了,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
感谢您的收看。梦野艳齐。
来源:英雄小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