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几年前的《金曲捞》,骨骼清奇定位准确,虽然并未达成持续性的输出,但却让人对荔枝台的制作能力和独到眼光刮目相看。
对国内音综领域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荔枝台虽然不可能一枝独秀,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却可谓别出心裁。
比如几年前的《金曲捞》,骨骼清奇定位准确,虽然并未达成持续性的输出,但却让人对荔枝台的制作能力和独到眼光刮目相看。
直至去年,荔枝台像突然惊醒,沉寂数年只是为了蓄势待发,《音乐缘计划》的推出,既准确输入当下的流量密码,又完美贴合时下的审美倾向。薛之谦、周深、单依纯、张靓颖等一大波歌坛顶流携手原创音乐人,“不走寻常路”,把音乐计划付诸实践,达至收视与口碑的双赢,使一批好歌得见天日,原创音乐人浮出水面。
时下,音乐综艺的开发与制作越来越具真实性场景、国际化视野、原创性输出、生活化结合等倾向,于是,荔枝台的《打歌2025》便顺应时代而生。
全开麦、不修音、推新歌、强互动,《打歌2025》是兼具流行与复古的技术性操作,在一些场景,它与大热音综《歌手》有相似之处。在另一些场域,它又是具有创造性的输出,“打歌”换一个说法就是“推新歌”。
当“拿来主义”与“创新精神”结合,所起的化学反应究竟是生成助推剂还是抑制剂,就要看大众的观感和市场的反应了。
事实上,《打歌2025》似乎并未掀起音综领域的大的波澜,相反,还可能收到了另外的声音。那么,同样是主打“真唱”,为什么《打歌》与《歌手》产生距离?同样是推出原创(新歌),为什么它又似不如《有歌》料多量足?
“真唱”需要状态的加持
已经播出的五期节目中,每期六位(组)歌手加盟,鲜有重复,必然会耗费制作方大量的资源投入。
何洁、孟佳、喻言、王赫野、姚晓棠、吉克隽逸、龚丽娜、陈立农、陈卓璇、伯远、金志文、刘端端等大批活跃在当下华语乐坛与音乐综艺的优秀歌手的加入,则需要制作方在各方面的准备。
但也许要“真唱”并不难,唱出效果与水平却似乎不容易。
《打歌2025》的“每人一歌”模式,使嘉宾歌手遇到这样的情景:刚刚用一首歌的时间热了场子热了身,马上就被换下。
而《歌手2025》却给了嘉宾歌手持续的“热身”时间,只要不被淘汰,就依然在节目的气场与氛围中。
因此,也更有利于他们状态的保持,对舞台、环境、观众的熟悉度。
“粉丝”需要动力的驱使
《打歌2025》的“每人一歌”模式,看似有利于舞台新鲜感的维系,实际上却打破了大众的追剧状态。
在一方面,普通观众刚刚了解了歌手的情况,又被下一位歌手的舞台表演夺取了目光的焦点。这种碎片化,暴击了观众的注意力,消解了大众的耐心,使他们还没消化又开始“进食”。
另一方面,粉丝群体在所粉歌手一曲唱罢后,便会自动“换台”,这显然不利于粉丝黏性的培养。
在这样的综艺生态中,话题、热搜自然便“上不去”。
“新歌”需要演唱的点亮
说到底,《打歌2025》是一档主打推新歌的音乐综艺节目。
“新歌”与经典的区别,在于它尚未经过市场检验,缺少流行开来的时间长度,在大众内心没有形成印象与标记。
而“经典”的前奏响起,往往立刻把大众带去回忆的场域内,共鸣随即发生。
相比于这样的“先天优势”,新歌的推广显然更需要歌手在演唱上的提亮。
但“全开麦”的表演模式,无疑使演唱的效果打了折扣。
来源:笑果娱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