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张嘉译,你肯定有印象——就是电视剧里总有点“特殊”的男演员:后背没完全挺直,走路带着点晃,不像别的演员那样挺拔。早年间他还没火的时候,网上有人吐槽他“走路没正形,看着轻佻”,甚至有剧组背后嘀咕:“这人是不是拍戏不认真?连站都站不直,别到时候耽误事儿。”
那个走路晃悠的张嘉译,被骂“不庄重”30年,谁知道他疼得整晚睡不着?
说起张嘉译,你肯定有印象——就是电视剧里总有点“特殊”的男演员:后背没完全挺直,走路带着点晃,不像别的演员那样挺拔。早年间他还没火的时候,网上有人吐槽他“走路没正形,看着轻佻”,甚至有剧组背后嘀咕:“这人是不是拍戏不认真?连站都站不直,别到时候耽误事儿。”
可没人知道,他这“晃悠的走姿”,根本不是故意的,是疼出来的。
25岁那年,正是年轻演员能拼能熬的年纪,张嘉译却被医生拉进了诊室。手里攥着的诊断书上写着“强直性脊柱炎”,他当时还懵懵懂懂,直到医生说:“这病叫‘不死的癌症’,脊柱会慢慢硬得像块铁板,疼起来能让你整夜翻不了身,现在没法治好。”
一开始疼得还轻,拍戏时突然腰一僵,他就偷偷扶着旁边的道具柜缓几秒,再装作没事人似的继续演。可后来疼得越来越厉害,早上起床时,脊柱硬得连穿衣服都费劲,得花半小时慢慢“掰”开身体;有时候拍戏要站一整天,收工后连台阶都迈不动,得同事扶着才能回酒店。
比身体疼更熬人的,是没戏拍。确诊后没多久,有个剧组找他演男二号,都快签合同了,制片人突然变卦,支支吾吾说:“我们怕你拍到一半疼得没法动,全组人都得等你,耽误不起。”那几年,他跑了十几个剧组,要么是试镜时导演盯着他的走姿皱眉,要么是试镜过了,转头就被人替换——就因为这病,没人敢赌他能撑完拍摄。
有次他在片场等消息,看见跟自己竞争角色的演员轻松完成打戏,再摸了摸自己发僵的腰,躲在后台偷偷抹了把眼泪。他不是怕疼,是怕自己这辈子都没法再站在镜头前。
但他没认输。再去试镜时,他主动跟剧组拍胸脯:“所有戏份我都自己来,不用替身!爬楼、淋雨、熬夜,我都扛得住!”为了能撑住拍戏,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片场,找个有热水的地方,用热毛巾裹着后背敷——只有这样,僵硬的脊柱才能稍微松快些,能多撑一会儿。
有次拍动作戏,导演说“用替身吧”,他偏不。结果从台阶上摔下来,腰瞬间像被扎了针,疼得他直冒冷汗,可他还是咬着牙爬起来说:“再来一条,刚才没演好。”后来场务跟人说:“张嘉译后背贴满了膏药,隔着衣服都能闻见味儿,真没见过这么拼的。
改变他的不只是自己的倔劲儿,还有他老婆王海燕。两人刚在一起时,王海燕不知道他病得多重,直到有天半夜,听见他闷哼。一睁眼,看见他蜷在床边,额头全是冷汗,连翻身都得咬着牙。
从那以后,王海燕成了他的“专属护工”:他疼得没法翻身,她就整夜守在旁边,每隔两小时帮他揉一次腰;听说中医推拿能缓解疼痛,她就买了十几本中医书,对着手机视频学穴位按摩,手上磨出茧子也没停;他去外地拍戏,她就跟着去,包里总装着热水袋、护腰和止痛药——就怕他突然疼起来没人管。后来张嘉译在采访里说:“要是没她,我早放弃演戏了。”
38岁那年,他终于等来了《蜗居》。他演的宋思明,自带一种沉稳又复杂的气质,而他那有点僵硬的走姿,反倒成了“加分项”——观众说:“宋思明就该是这个样子,不刻意挺拔,却有股劲儿。”
这部剧一播,全国人都记住了“张嘉译”。他从“没人敢用的小演员”,变成了“收视保证”。后来拍《白鹿原》,为了贴合白嘉轩的角色,他每天绑着沉重的道具,忍着脊柱的疼在田里走、在土坡上爬,导演说:“他不是在演白嘉轩,他是把自己活成了白嘉轩。”
现在张嘉译55岁了,镜头里的他看着比同龄人老些,走路还是那样晃悠,但脸上的笑多了。有人问他:“现在还疼吗?”他笑着说:“疼啊,有时候拍戏中途还得找个角落缓几分钟,但早习惯了。”他也不藏着自己的病了,还会跟年轻演员说:“身体是本钱,但心里的劲儿不能垮,只要还能演,就别停下。”
其实咱们过日子,谁没遇到过“不完美”啊?可能是身体有点小毛病,可能是工作卡了壳,可能还被人误会、被人看不上。但张嘉译的事儿告诉咱们:那些看着像“拖累”的坎儿,不一定是绝路。
他用30年证明,能定义你的从来不是你的“不完美”,而是你敢不敢咬着牙扛下去。就像他演的那些角色,没谁的人生是顺顺利利的,但都能在难事儿里长出一股韧劲儿。
你想想,要是你遇到他这样的事儿——疼了30年,事业差点黄了,还被人误会——你会像他一样,一直扛下去吗?
来源:向阳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