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晃动,柜姐手忙脚乱地打包,一摞摞现金像魔术道具一样“变”了出来,塞进奢侈品的收银台。
“爸,你再帮我买这个包吧,我真的很喜欢。”
镜头晃动,柜姐手忙脚乱地打包,一摞摞现金像魔术道具一样“变”了出来,塞进奢侈品的收银台。
视频已经删了,可网络有记忆。那一瞬间,被打码的男人是谁,全网心里都有数——虞书欣的爸爸。
而今天,这段早已过去六年的视频,被重新翻了出来,成为她“家中有矿”风波的导火索之一。
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了娱乐圈面前:
她到底靠自己,还是靠家?
虞书欣不是第一次上热搜,但这一次不一样。
不是因为演技,不是因为新剧,而是因为“家”。
财经博主老潘财商的一番爆料,像点燃干柴的火星:爷爷曾是国企高管,父亲公司和国企之间有大量资金往来,甚至在企业注销前迅速完成交易,背后是否暗藏利益输送?
最炸裂的是那句——“涉嫌侵吞国资15亿。”
虽然虞家方面火速委托律所辟谣、起诉部分账号,但奇怪的是,唯独没有起诉老潘。
这就像一场审判,原告缺席,被告沉默,旁观者却越看越热闹。
“我小时候零花钱很少,都是坐公交上学。”
“出国留学也是靠打工,不靠家里。”
“我爸妈从不给我买奢侈品。”
——这是虞书欣在采访中的原话。
但镜头不会说谎。早年《一年级》里,她一身名牌,开着车来报到;微博上晒的包包、手表、出国看秀,早在她还没红时就已是“白富美”配置。
更别提那段澳门视频,她亲口说“是爸爸付的钱”。
问题来了——当时的虞爸爸,已经是法院公告的“老赖”,限制高消费人员。按理说,应该连高铁都不能坐,更别提跨境消费。
可他不仅在澳门,还掏着现金给女儿买奢侈品。
这哪里是“限制消费”?这分明是“另辟蹊径”。
面对质疑,虞书欣工作室发布声明:“虞书欣与其父名下公司无直接股权关联,仅持有个人工作室。”
法律上似乎说得通。可网友的逻辑更朴素:
“她不姓虞吗?她爸不是她爸?”
“祸不及子女的前提,是惠不及子女。”
一句“我靠的是自己”,在巨额资产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这让人想起曲婉婷,也让人想起余景天。
当一个人享受了家庭带来的红利,就不能在风波来临时说“我和他们无关”。
曾几何时,虞书欣身边围绕着一圈“顶配朋友圈”。
富婆甘比、万达太子王思聪、袁咏仪张智霖夫妇……她是“沪上公主”,也是“社交全明星”。
可风波爆发后,这些昔日好友集体沉默。
没有力挺,没有转发,连点赞都没了。
有人说娱乐圈凉得最快的,不是咖位,而是人情。
“你红的时候,大家都说你是小太阳;你塌房的时候,没人敢晒太阳。”
数据不会骗人。
虞书欣在7天内掉粉72万,且大部分是“活粉”。
不是僵尸号,不是水军,是曾经真心喜欢她的网友,用脚投票。
有人说这场风波像一场“人设的清算”。
从“阳光少女”到“权贵之女”,从“努力上进”到“名利场常客”,一夜之间,滤镜碎了一地。
她用几年时间打造出来的“小公主”形象,竟敌不过一段视频、一纸财报。
有爆料称,某95花已被列入“封杀观察名单”,正全力洗白。
而这位95花,很多人猜,就是虞书欣。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8月28日,她还出现在品牌宣传活动中,妆容精致,笑容可人。
这说明什么?
说明流量还在,资源未断,至少目前,她还没“凉透”。
可问题也来了:如果她的父亲真的存在严重资产问题,相关部门是否会介入?她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无关联”?
娱乐圈从不缺“神秘家底”,虞书欣说“我靠自己”。
可一层层扒下来,发现“普通”只是个抽象词。
真正的普通人,坐不起高铁、供不起留学、买不起几十万的包包。
当“努力上进”的故事背后,是国企合作、股权操作、巨额现金时,我们该问一句:
这还是一个普通女孩的逆袭吗?
还是一场资本包装下的童话剧?
这场风波,虞书欣始终没有正面回应“父亲资产来源”。
只有工作室那句“无商业关联”。
可真正让网友愤怒的,不是她的背景,而是她的“装”。
装不知情,装窘迫,装独立。
而如今,她的沉默,反而像一种“默认”。
娱乐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它更像一块染缸。
有的人越洗越白,有的人越洗越脏。
虞书欣会成为哪一种?这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她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童话可以造梦,但现实必须经得起检验。明星不是不能富,但要富得有底气、有逻辑、有回应。否则,豪车再贵,也开不出信任的距离。
来源:竹影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