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再多有什么用?影帝黄渤如今的囧境,给所有为人子女者提了个醒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8 18:27 1

摘要:从青岛的卡拉OK小舞台到北京的地下室驻唱,从骑着破自行车四处推销唱片,到凭《疯狂的石头》一战成名。

从青岛的卡拉OK小舞台到北京的地下室驻唱,从骑着破自行车四处推销唱片,到凭《疯狂的石头》一战成名。

拿影帝、破百亿票房,黄渤用二十年时间,走完了别人一辈子的坎坷与蜕变。

可黄渤如今的现状却并不轻松,在今年一档节目中,透露了鲜有人知的隐忧——家族病史。

在综艺《热浪之外》中,黄渤的一段话让无数观众心里一紧:父亲死于老年痴呆症,母亲如今也深受其害,他觉得自己会重蹈覆辙。

说这话时,他试图微笑,却掩不住眼底的落寞。

节目播出后,网友纷纷感慨,原来“百亿影帝”也有解不开的恐惧。

这个病,改变了黄渤的生命排序。

过去几十年,他拼命证明自己,努力挣脱外界对“丑角”的偏见,拍戏、拿奖、累积票房。

可父亲离世、母亲患病,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健康和陪伴比任何奖项和数字都重要。

这些年他减少了产量,只接真正喜欢的戏,在更小的世界里寻找更深的表达。

他说,钱再多,不如身体健康,电影再重要,也比不上家人笑容。

在很多人心中,黄渤是娱乐圈里最不像“影帝”的影帝。

没有偶像剧式的俊朗面孔,没有出场自带光环的气场,他更像那个隔壁能随时喊一声“哥们”的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人,硬生生靠着一股倔劲儿,走出了从酒吧驻唱到百亿票房的传奇之路。

黄渤父母都是“文化人”,自然也希望他按部就班,读书考大学,然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他从小就不爱文章爱歌唱,初中就拿下了市中学生卡拉OK比赛的三等奖。

那一年,他第一次在舞台上感受到了掌声和欢呼,认定了未来要唱歌、要当明星。

毕业后,他南下广州签约公司,幻想自己能像同期的毛宁、杨钰莹一样红透半边天。

可唱片公司觉得他的形象不符合市场审美,舞台机会寥寥。

不得已,他回到青岛组建了“蓝色风沙”组合,唱遍大排档和小舞厅、赚的都是辛苦钱,最后组合解散,梦想再一次停摆。

不服输的黄渤决定北漂,那时北京的酒吧圈子正热闹非凡,满文军、零点乐队这些名字在舞台上轮番闪现。

而黄渤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白天推销自己录的唱片,晚上跑场驻唱。

唱歌、推销、被拒,再唱、再被拒,连周边的同行火了又过气,他依旧籍籍无名。

直到2000年,好友管虎正在拍摄电视剧《上车,走吧》,缺一个男配角,临时把他拉上了片场。

之后他考入北电,28岁的年纪,在青春洋溢的同学堆里显得格格不入,可黄渤咬牙坚持学录音、学配音、学表演。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小偷“黑皮”的一口青岛话让全国观众笑到抽筋,也记住了这张“不帅”的脸。

那之后,《斗牛》《心花路放》《亲爱的》等每一部作品都在告诉观众:会演戏的人,永远不该被长相定义。

2009年拿下金马影帝,2013年成为内地首位票房突破50亿的演员,2019年成为“百亿影帝”。

“红了,围上来的全是好人”这话听着幽默,却藏着无数辛酸。

因为黄渤的幽默,从来不是天赋,而是被生活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北漂那段时间,他正在台上卖力唱歌,台下突然有人起哄:“下去,下去,滚下去!”

台上灯光打在脸上,汗顺着鬓角往下流。

默默走下一个台阶,扭头补了一句“那我下去”,然后又回身唱起第二首。

观众以为他幽默,殊不知那一刻,他只是在算账——唱满四首歌才能拿到出场费,不唱就意味着没饭吃。

日子过得紧巴巴,他不只唱歌,还为别人写歌。

他写了一摞又一摞歌词,抱着满腔热情送到公司,却常常在回头时发现,那些心血被人丢在垃圾桶里。

拍《斗牛》整整三个月,他牵着一头倔牛在山坡上来回奔跑,鞋子跑烂十几双,汗湿的衬衫一件接一件。

剧组在烈日下拍戏,山风干得人嘴唇开裂,黄渤累到吐过好几次。

电影杀青那天,他坐在车里,盯着窗外的天空哭到失声。

那时候他才真正明白,一切终将过去,而那句“一切都会过去”,也成了他日后面对生活的座右铭。

可“过去”并不意味着轻松,走红之后的黄渤,依旧在娱乐圈的浪潮里小心翼翼地平衡。

有次在机场,粉丝拉着他要求签名,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王宝强”三个字。

周围的人笑得前仰后合,称赞他高情商,幽默又有梗。

可很少有人想到,这种自嘲,恰恰是他与尴尬和恶意周旋的方式。

他不是不在意,而是早已学会把锋利收进笑容里。

这个行业长相出挑的年轻人一波又一波,而他当初就是被导演一句“长得不行”拒之门外的那类人。

不同于那些热衷博眼球的明星,黄渤的私生活低调得几乎隐形。

13年爱情长跑,他和初恋小欧牵手走进婚姻,无论黄渤后来如何走上领奖台,这段感情始终稳稳落在生活的底色里。

对外界来说,这是一段令人艳羡的爱情,对黄渤来说,这只是最普通的幸福。

2014年,正当他手握“50亿影帝”头衔,他突然宣布暂停所有片约,理由说得云淡风轻:“设备老了。”

可熟悉他的人都明白,这是多年来高强度工作的累积反应。

那几年,他几乎成了电影圈的“劳模”,一年接拍数十部戏,同一个影院三次做发布会,连记者见到他都无话可问。

选择暂时抽身,却不是彻底隐退,他没有完全消失在公众视线,只是把自己从高压的漩涡里解救出来。

一年里,他为朋友站台,偶尔去给动画片配音,录制主题曲,甚至抽空带家人出国旅行。

有人说他在“休息”,可这休息,更像是为下一段旅程蓄能。

他在访谈中坦言:“票房过亿、过五十亿,总有一天听起来都会像个笑话。”

在他看来,数字只是表面光鲜,能打动观众的,永远是角色和故事本身,而不是冰冷的票房纪录。

有趣的是,在追求“慢下来”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颇受关注的概念——“天下第四”。

他说,第一名的压力大、第二名还得拼命追第一,第三名依然紧张焦虑,唯有第四,既站得够高,又不至于被“过分播报”。

这个看似佛系的排名,透露的却是黄渤对人生的重新定位:不再被顶点困住,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有人叫他“新喜剧之王”,他却更愿意被看作一个“好演员”,一个能让观众从不同角度看到自己的演员。

这几年,他的作品变少了,曝光率降低了,可从未被遗忘。

因为对于黄渤来说,好的演员不靠刷存在感,而靠作品留下印记。

无论是《一出好戏》里的荒诞现实,还是《被光抓走的人》中的哲思探问,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与观众的一次深度交流。

无论是哪种选择,他早已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

努力可以逆袭,但赢得所有奖杯,不如留住健康;

票房再高,不如和家人坐在一桌吃饭。

人这辈子,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你有了钱,却没了时间。

黄渤称父母都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他担心大概率会被遗传.红星新闻.2025-08-22 [引用日期2025-08-22]

草根影帝黄渤的艰苦奋斗路.齐鲁网 [引用日期2020-05-19]

易时间 | 黄渤 最好的人生是做第四名.南方人物周刊 [引用日期2025-08-28]

黄渤:唯才华与人品,才能让人一路追随.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7-09-01]

来源:小东美食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