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爷叔,舒悦这些名角,当年承包了电视荧屏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8 18:02 1

摘要:上海观众总爱打趣:"滑稽演员现在都不演滑稽戏,改当主持人了?"这话听着像吐槽,细想却藏着段热闹的往事——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代,上海荧屏上的滑稽演员主持人,简直能凑成一台"电视滑稽大会"。从阿庆爷叔的"讲故事"到舒悦的"嘎讪湖",他们用吴语的诙谐,把电视

上海观众总爱打趣:"滑稽演员现在都不演滑稽戏,改当主持人了?"这话听着像吐槽,细想却藏着段热闹的往事——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代,上海荧屏上的滑稽演员主持人,简直能凑成一台"电视滑稽大会"。从阿庆爷叔的"讲故事"到舒悦的"嘎讪湖",他们用吴语的诙谐,把电视机变成了"家门前的戏台"。

阿庆爷叔的"晚饭时间":上海人家的"电视下饭菜"

陈国庆大概没想到,自己最火的角色不是滑稽戏里的丑角,而是《阿庆讲故事》里那个穿白衬衫、戴眼镜的"爷叔"。2007年这档节目一开播,上海人家的晚饭时间就多了个固定仪式:"吃好晚饭看电视,听我阿庆讲故事"。

节目里没有华丽的舞台,阿庆就坐在桌前,手里翻着报纸,用沪语讲社会新闻:张家阿姨被骗了养老金,李家小夫妻闹矛盾,讲完了还会眯着眼点评两句:"做人嘛,还是要讲道理的呀。"他的语气不像主持人,倒像弄堂里的邻居爷叔在唠家常,讲到气头上会拍桌子,说到可怜处又叹气。有次讲个老太被子女冷落的故事,他眼睛红了:"父母养我们小,我们要养他们老呀。"那天晚上,电视台的热线被打爆,全是观众要给老太捐钱的。

后来有人统计,这档节目最火的时候,上海地区收视率能冲到12%。阿庆去菜场买菜,摊主都会喊:"阿庆爷叔,今天讲啥故事啊?"他笑着摆手:"保密,晚上看电视。"其实观众爱的哪是故事,是那份"听自家人说话"的亲切——就像小时候坐在弄堂里,听隔壁爷叔讲见闻,踏实又暖心。

舒悦的"嘎讪湖":从"王阿姨"到荧屏"话痨"

如果说阿庆是"温情派",那舒悦就是滑稽演员主持人里的"热闹派"。他主持的《嘎讪湖》,前身是《快乐三兄弟》,最早和潘前卫、计一彪搭档,后来陈靓顶上,三个滑稽演员在台上插科打诨,把节目变成了"电视版独角戏"。

舒悦最擅长的就是"豁得出"。他能戴着假发套扮"王阿姨",捏着嗓子说家长里短;也能突然正经起来,讲自己跑龙套时的往事。有次聊到"老上海的叫卖声",他当场学起卖糖炒栗子的:"糖炒栗子——香是香来糯是糯!"那腔调,连老上海都点头:"就是这个味儿!"

这档节目一播就是十几年,成了上海荧屏寿命最长的方言节目之一。观众爱他的"不装":聊到房价高,他会皱着眉说:"现在的年轻人买房不容易啊";说到滑稽戏不景气,又叹气:"我们这代人要把老手艺传下去。"有次录节目到深夜,他嗓子哑了,导演说要不改期,他摆摆手:"观众等着看呢,喷点药水就好。"

后来舒悦还主持过《悦悦私房菜》,在节目里教烧本帮菜,一边颠锅一边讲:"红烧肉要放冰糖,才会亮晶晶的。"弹幕里全是"学起来"的评论。其实大家哪是学做菜,是爱看他那股子鲜活劲儿——就像家里的表哥在厨房忙活,嘴里还不停歇地唠嗑,烟火气里全是生活的热乎劲儿。

毛猛达:90年代就"吃电视红利"的"老法师"

现在的年轻观众可能不知道,最早"吃电视红利"的滑稽演员,是毛猛达。1998年,有线电视台开了档《七彩哈哈镜》,让他当主持人。那会儿电视还不普及,他就成了"第一批走进千家万户的滑稽演员"。

节目里他又演又说,把滑稽戏的"噱头"搬到了电视上。有次模仿上海公交车售票员,他挎着个包,嘴里喊:"往里挤挤哎,后面空着呢!"那手势,那腔调,看过老上海公交车的人都笑弯了腰。他还会在节目里教观众"滑稽戏小技巧":"做鬼脸不是乱做的,眼睛要跟着表情动。"

那时候毛猛达已经是滑稽戏名家,演《七十二家房客》里的"三六九"红遍上海。但他说:"电视是个好东西,能让更多人知道滑稽戏。"果然,节目播了没多久,就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滑稽剧团报名:"我们家囡囡看了《七彩哈哈镜》,也要学滑稽戏!"

后来他又主持过《笑林大会》,把年轻滑稽演员拉到台上比才艺。有次一个新人紧张得忘词,他笑着打圆场:"没事,我第一次上台也忘词,站在台上像木头。"那新人后来成了滑稽戏新星,总说:"毛老师当年那话,给了我底气。"

王汝刚的"闲话上海":用沪语讲"老底子的事"

王汝刚作为滑稽戏界的"大佬",主持起节目来多了份"文化味"。他在《新闻坊》里开的《闲话上海》专栏,不讲新闻,专讲老上海的风土人情:弄堂里的老虎灶,小时候吃的梨膏糖,还有老底子的婚俗礼仪。

他讲"老虎灶"时,会眯着眼回忆:"那时候早晨起来,拿个热水瓶去老虎灶泡水,师傅会问:'今朝泡几瓶啊?'水开了,'呼'一声冒白汽,整个弄堂都是水香味。"讲"梨膏糖"又笑着说:"小时候骗大人说咳嗽,就为了吃块梨膏糖,甜里带点苦,吃了还想吃。"

节目里他总穿着中式褂子,手里拿着老物件:有时候是个旧铜炉,有时候是张老照片。有次展示一张1950年的滑稽戏海报,他指着上面的名字:"这是我的师傅周柏春先生,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语气里全是敬重。

有年轻观众问他:"王老师,讲这些老古董有啥用啊?"他笑着说:"这些不是老古董,是我们上海人的根呀。"后来这档专栏集结成书,好多年轻人买来送给爷爷奶奶,说:"让你们看看,电视上在讲你们小时候的事呢。"

他们为啥能"跨界"成功?观众爱的是那份"烟火气"

其实不止他们,当年上海荧屏上的滑稽演员主持人还有不少:钱懿和林海主持《乐来乐开心》,把魔术、小品搬进节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曹雄不光主持《三人麻辣烫》,还当导演,把滑稽戏的"包袱"用到节目里;陈靓在《嘎讪湖》里虽然是"后辈",但插科打诨的本事一点不差,`观众说他"像个活宝"。

有人说,滑稽演员当主持人,是"不务正业"。但其实,他们不过是把滑稽戏的"魂"搬到了荧屏上——滑稽戏讲究"贴近生活",主持人不也一样?讲究"说人话",讲真情。阿庆的"讲故事",不就是滑稽戏里的"赋子"(叙事段落)吗?舒悦的"嘎讪湖",不就是"独角戏"的电视版吗?

现在回头看,那些年的滑稽演员主持人,就像弄堂里的"多面手":既是舞台上的演员,又是荧屏上的邻居,把方言的诙谐、上海人的温情,揉进了电视里。难怪观众念旧,念的哪是节目,是那份"打开电视,就像看到自家人"的暖。

就像阿庆爷叔说的:"不管是演滑稽戏还是主持节目,能让观众开心,能让大家觉得'哦,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就够了。"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