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的“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本周在央视八套热播。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的“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本周在央视八套热播。
剧集自播出伊始便迅速登顶实时收视率榜首。该剧导演臧溪川说,《归队》讲述的是具体的人的故事,以一群普通战士的经历去描绘十四年东北抗战的厚重和沧桑,让如今的观众能够真正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才算达到了最终目的。
采访三十多位抗联战士
高满堂将珍贵一手史料写进故事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开始,东北军民奋起反抗,打响了抗战第一枪。在抗战题材的叙事框架里,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此前较少被完整呈现。《归队》编剧高满堂在早年间收集“《闯关东》三部曲”的创作素材时,有幸在黑龙江积攒了一批宝贵的一手史料。
据臧溪川介绍,高满堂当时采访了三十多位抗联战士,现在均已故去,之后为了创作《归队》,其又去黑龙江采访了88国际旅的后人,最终将这些珍贵的史料写进了《归队》中。《归队》讲述了关东军三年的治安肃正计划进行到了“彻底的肃正”阶段,日伪军警对抗联进行疯狂围剿,一支抗联小队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被打散,并与大部队、党组织失联。排长鲁长山(老山东)与战友们定下了八棵松的“归队之约”,面对敌人的围剿与饥寒交迫,这场归队之旅宛如穿越炼狱的荆棘之路,小队个人纷纷上演生存自救指南。
《归队》选取的不是常规的战争视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讲的恰恰是普通人面对绝境的选择。在臧溪川看来,东北抗联战士的处境悲苦,不仅体现在战场上几乎被打尽打绝,而且还表现在当时日军封锁战术下维持有生力量的艰难。剧中,被打散的抗联小队众人分别进入了不同的“归队模式”,排长老山东带着队员田小贵归队,二班长汤德远落单后又在日本人的劳工营里与队友福庆偶遇,被活埋后又逃出生天的高云虎与酒馆老板娘大阔枝偶遇,而卫生员兰花儿则误入“土匪窝”。臧溪川说,故事要讲的就是现实中不同的处境下,战士们各自不同的选择,“高满堂老师的剧本太好了,这个困境既是环境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战场上大家的一个口头约定能否继续遵守,有的人逃出来了,有的人生活已经很稳定了,而归队的意志又如何驱动着他们,这些都是真实的人性,我们要讲的也是这种人物的成长、彷徨与挣扎。”
深入白山雪原苦战
以“归队精神”坚持实景拍摄
在拿到《归队》的剧本时,臧溪川就得知制片及置景团队已在东北勘景多次,决定要实景拍摄,剧组还特意选择9至12月拍摄,要尽力还原抗联战士在各个时期、季节的真实风貌和状态,他非常认同这个决定和规划。东北抗联的战场主要集中在白山黑水之中,实景拍摄能够天然地交代出抗联战士们苦战的背景,但对实际拍摄来说也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挑战。
“雪原不会给你提供任何便利的条件方便拍摄,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战斗场景,我们还要找到那种尽量真实、原始的雪原,因此拍摄地大多数也与世隔绝,基本很难通车。”臧溪川介绍,剧组制片部门、美术置景团队工作非常扎实,他们提前一年开始行动,走遍黑吉辽,最后的主要取景地位于吉林白山深处,也曾经是抗联战士战斗过的地方。但取景地交通不便,很多场景地最后的路程只能靠人工搬运设备,东北多变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也给拍摄带来了不同的挑战。“尤其是东北进入九月之后,日照时间明显变短,每一天我们都需要争分夺秒。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团队都是在凌晨三四点出发,去往现场提前做准备,等着天一亮就开机。”
臧溪川直言,这种坚持代表了团队的理念,虽然辛苦些,但从创作本身来说,又是必须且值得的。在他看来,《归队》的核心理念是在残酷现实中淬炼诗意之美,画面要在粗粝的真实中,透出东方的意蕴和深沉的诗意。因此,该剧的视觉策略是让天地万物参与叙事,而东北的四季轮回和瞬息万变的天气就是天然画布。“镜头必须忠实记录下东北的广袤、厚重、粗犷和刀劈斧凿般的棱角,既要展现白山黑水的壮阔与旖旎,更要拍出人在严苛自然面前的渺小、顽强与不屈。”剧集播出后,实景拍摄所带来的环境交代让抗联战士们所处的恶劣自然环境不言而喻。
臧溪川说,拍摄过程虽然艰苦,但整个团队面对抗联故事,对剧中的历史心存敬畏,为故事中的英雄们所激励,“归队精神”实实在在地鼓舞着大家,整体创作氛围始终激昂而热烈。本报记者 李夏至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