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扭转青黄不接的困局,中国戏剧家协会旗下的《戏剧报》(后改名《中国戏剧》)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旨,创设“梅花奖”,专门奖励45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寄望借此催开满园新梅。
1983年,十年浩劫的余波仍在戏曲界回荡,老艺人凋零,青年演员断档,舞台一片荒芜。
为扭转青黄不接的困局,中国戏剧家协会旗下的《戏剧报》(后改名《中国戏剧》)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旨,创设“梅花奖”,专门奖励45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寄望借此催开满园新梅。
首届评选在1984年悄然举行,标准朴素得让人难以置信:只要1983年曾在首都舞台亮相并获好评,便可入选。
没有繁复申报、无须层层评审,戏演得好,奖便从天而降。
河南名家任宏恩回忆,1986年他们进京演出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连演连满,轰动京华。《戏剧报》的人直接跑到后台通知:“主动找到任宏恩和汤玉英说,我们根据你俩在《倒霉大叔的婚事》一剧的演出,已经决定你们两人,获得了1987年的第四届梅花奖。”
汤玉英因此成为河南首位“梅花”得主;而任宏恩却因档案里1941年3月10日的生日,超龄几个月,被挡在门外。
任宏恩后来觉得有点亏,就把自己的年龄减了一岁,又报了上去,上面一直没有下文,任宏恩也不好意思去问,也就彻底地错过了梅花奖。
任宏恩没有获得梅花奖,许多人都说太亏了。
1984年,河南籍电影导演赵文忻邀请马季拍摄喜剧片《南洋富翁》时,马季就向导演推荐了任宏恩,而且也成了好哥们儿。1986年,任宏恩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在北京一上演,马季立即就在《北京日报》发声说:“……说实话,作为相声演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使人发笑,而真正使我们发笑的机会不是很多。这个戏使我发笑了,笑得舒心,笑得痛快,笑中受到启发,笑中使我学到了东西……”
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三千艺人、四十四台大戏角逐,川剧《白蛇传》占一席古装,江浙拼成折子戏专场,唯独任宏恩的豫剧现代戏《石头梦》独占鳌头。文化部艺术处长李庆成握着他的手说:“任团长,三千同行公认你这出戏是高峰,还要什么奖牌?这台戏本身就是你的最高奖!”
任宏恩,河南温县人,1941年生,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省管优秀专家,原河南省许昌市豫剧团团长。
他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拍摄电影十余部,塑造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艺术形象。无论六十年代《人欢马叫》的“刘自得”,八十年代《倒霉大叔的婚事》的“常有福”,还是九十年代《我爱我爹》的“赵铁贤”,都脍炙人口久负盛名,被誉为他豫剧艺术的三个里程碑。
来源:梨园留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