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岁章子怡从3米高空坠落后爬起来说的第一句话,让在场100多人瞬间安静,李安当场红了眼眶,这句话至今无人敢重复
19岁章子怡从3米高空坠落后爬起来说的第一句话,让在场100多人瞬间安静,李安当场红了眼眶,这句话至今无人敢重复
“导演,刚才的动作够漂亮吗?”
1999年那个下午,当章子怡从断掉的威亚上重重摔下来,锁骨韧带撕裂,爬起来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整个《卧虎藏龙》剧组的一百多号人都愣住了。
李安后来接受采访时说,那一刻他差点掉眼泪。不是心疼,是被震住了。19岁的女孩,身体里装着什么样的引擎?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是现在的年轻演员,会怎么样?大概率是先哭,然后发微博,接着上热搜,再然后就是各种心疼体的软文铺天盖地。
但那是1999年。没有微博,没有热搜,甚至连手机拍照都不普及。疼就是疼,摔就是摔,没人替你包装痛苦,也没人帮你贩卖励志。
章子怡每天比别人早到片场两个小时,在竹林里反复练剑招。威亚师傅说见过拼命的演员,但没见过这样拼命的女演员。连那些武行出身的男演员都觉得她狠。
狠到什么程度?带着锁骨韧带撕裂伤拍完了所有高危镜头。
这样的狠劲在今天的娱乐圈,大概是稀有品种了。
2008年汶川地震后第三天,成都机场。
一个戴鸭舌帽的女孩在红十字会登记表上写下“章小怡”三个字。没有记者,没有镜头,就这么默默搬了三天物资。
她的“子怡基金”募到100万美元,从来没公布过明细。有记者追问,她摆摆手:“做了就做了,说那么多干什么。”
这话听起来有点冲,但我觉得挺真实的。真正做善事的人,大多不喜欢被追着问东问西。反倒是那些把慈善当营销的,恨不得每一分钱都要开个发布会。
2013年央视拍纪录片《汶川的孩子》,一个受助学生突然激动起来:“我认得她!当年那个戴帽子的志愿者姐姐!”
五年后才被认出来,这效率在现在的流量时代简直不可思议。
戛纳的那个晚上,气氛本来挺好的。
突然大屏幕上出现了涉疆的不当视频。作为品牌代言人,章子怡本该继续微笑应酬。但她站起来了。
“艺术不应该成为政治工具。”英语说得很清楚,然后转身离场。
第二天红毯,她穿汉服,戴故宫复刻版的翡翠发簪。《Variety》说这是“优雅的外交抗议”。
我觉得这事挺微妙的。在那种场合,大多数人的选择可能是装作没看见,或者事后再找公关处理。但章子怡选择了当场离席。
这需要一点勇气,也需要一点任性。
《一代宗师》拍摄期间,梁朝伟因为八卦掌动作不到位而焦虑。章子怡每天陪他加练三小时,还发明了“筷子练功法”。
两个成名已久的演员,为了一个动作较劲到这种程度,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毕竟现在有替身,有特效,有各种偷懒的办法。
但他们选择了最笨的方法——反复练习。
从19岁摔断锁骨还问动作漂不漂亮,到汶川地震后默默搬物资,再到戛纳红毯上的无声抗议。
章子怡的职业生涯里,总有些时刻让人觉得她好像活在另一个时代。一个更较真、更直接,也更不那么“聪明”的时代。
现在的娱乐圈,似乎每个人都变得很聪明。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怎么样能红,怎么样会翻车。
但也因此,很多东西变得可预测了。包装过的真诚,计算过的任性,营销过的才华。
章子怡身上有种古典气质,不是那种表面的优雅,而是骨子里的某种坚持。明知道可能吃亏,但就是要那么做。明知道有更省力的选择,但偏偏选择最笨的那条路。
这种坚持在今天看来,有点像堂吉诃德对着风车的冲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主义。
只是不知道,在这个越来越精明的时代里,这样的浪漫主义还能坚持多久。
来源:宠咖阁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