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大放异彩,随后传来毛主席指示要将其拍成彩色电影,于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着手筹备,由桑弧和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编剧徐进共同改编剧本。
老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通常指1954年桑弧、黄沙执导的越剧戏曲片,其拍摄故事丰富。
1952年,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大放异彩,随后传来毛主席指示要将其拍成彩色电影,于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着手筹备,由桑弧和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编剧徐进共同改编剧本。
当时国内彩色电影拍摄技术不成熟,影片使用美国伊斯曼胶片,需强光照明,而摄影棚内发电量不足。经陈毅市长支持,剧组借防空用探照灯白天拍摄,晚上归还。此外,该胶片无现成洗印配方,上影技术厂技师万国强等人经数十次试验,才实现彩色基本还原。每天拍摄完影片连夜洗印,次日下午样片送回,剧组配备专职放映员及时查看,有问题随时补拍。
拍摄正值炎夏,摄影棚无冷气,仅靠冰块和风扇降温,演员穿着厚重戏服,一个镜头下来汗流浃背却从不叫苦。袁雪芬、范瑞娟等主演上午就开始化妆做头发,为节省时间,她们与金艳芳、吕瑞英等一同住在厂里办公室,用布帘隔出空间。金艳芳还常照顾大家起居,为她们买酸奶,帮忙采购玉米等。演员们秉持精益求精态度,有时导演已通过的镜头,袁雪芬还会要求重拍。范瑞娟在拍摄《楼台会》时深入角色,拍完仍未出戏,发现口型问题后主动要求重拍。
导演桑弧考虑用中国山水画做背景,带有一定的装饰性,前景则用一些简单的立体布景,使之与戏曲的表演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为此,剧组请国画家胡若思画衬景,著名画家张正宇担任美术顾问。胡若思需在很高的台上为影片绘制大量画面,如“十八相送”等场景,工作量巨大,其作品深得剧组赞赏。
1953年冬,影片摄制完成,夏衍邀请周总理、邓颖超和陈毅市长审看样片。周总理等对表演和创作给予鼓励,同时周总理指出舞台版《梁祝》时长对电影而言过长,建议增加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场面来衔接剧情,摄制组采纳建议并补拍,增加了4句唱词,让两人爱情更浓烈。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