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句实话,普通人八成没谁会愿意只活在别人影子里。可偏偏,有那么一波演员,天生长得像某位名人,命运把他们拉进这条窄道,一进门就像被写好剧本:你这辈子就演他(她)吧,别想演别人。他们有的穷极一生只活成“别人”,连下场戏都不归自己选。
特型演员:一生只为演“别人”的人
说句实话,普通人八成没谁会愿意只活在别人影子里。可偏偏,有那么一波演员,天生长得像某位名人,命运把他们拉进这条窄道,一进门就像被写好剧本:你这辈子就演他(她)吧,别想演别人。他们有的穷极一生只活成“别人”,连下场戏都不归自己选。
但说到头来,“特型演员”这个词不是人人都懂,也许很多人根本记不得他们的本名。电视里那个毛主席、周总理、彭老总、蒋介石,你让我叫一声“古月”、“王铁成”、“宗利群”,还是脑子要停一停。这些面熟得很的脸,背后那点人生窄路,其实挺让人唏嘘。
咱们闲聊着,说说这群人——几乎都“活成一副角色”的高手,戏里戏外都被误会、被喜欢、被忘掉,还带着各自的遗憾和倔强磨过半生。
宗利群的事儿,说来挺偶然。他本来和当明星八竿子打不着,部队出身,退伍后在八一厂做后勤,给人家忙运输。这种职场人生,其实挺稳妥的。但你说奇怪不奇怪,有次送设备,剧组少个参谋长的人,他一穿军装,导演眼睛一亮:这谁啊?打量半天,说这小伙子有点范儿——那个年代的机缘大概就是这样。
头回上镜,宗利群才露了个脸,但表情一到位,气质一出众,旁人嘴里的话就变了:“老天爷赏饭吃,就你该吃这碗饭。”像是命里带的。
可真让他的命改变,是在九十年全国大海选——要找个能演出彭德怀元帅神采的“新面孔”。导演们急了好几轮,谁形似神又像、还要有点“军味儿”——特型演员要的不只是长相,关键一举手一投足都得板正有来头。轮到宗利群,无非是朋友推荐试一试。试妆那天,差点是张嘴就定了人,导演心里一下子稳了。
电影《大决战》一流行,宗利群成了“全国人民的彭德怀”。名气倒有那么点起来,戏路却“卡死”。六十多部戏,他就几乎都只演这一个人。观众看得过瘾,熟脸亲切;但是背后,他也只能越来越像那个历史人物,再想演别的,观众反而嫌别扭。久了快成了“另一个彭德怀”——有点讽刺,也有点心酸。
戏红人不红,怎么讲呢?大伙认得你的脸,可过了戏就忘名字。宗利群一生感情坎坷,一次次婚姻波折,到晚年得了脑梗,还坚持去纪念馆,免费给游客讲当年的史实。2023年,他静静地走了。走时有点遗憾:活活都成了“彭德怀”,一辈子没当男主角。
旁边还有孙飞虎。这个名字,如果你记起来,多半是因为“蒋介石”。年轻当年,他从戏剧学院一路走到话剧团,拍戏小龙套一跑就是十年,多得是没人正眼瞧的人物。等到轮到他演蒋介石,突然就起了范儿——眉头一皱,举手投足都是劲儿。
时间线说得轻快,背后却都是慢慢熬。孙飞虎演蒋介石,为了像,硬是受苦钻研,纪录片一部部刷,找到解放前的老人家聊八卦抓细节,有一阵子甚至为体型特意压着饭吃。金鸡奖、百花奖都沾了边,人生就跟换轨道似的,从那以后,他就是“蒋委员长”的专业户了。
但演到人老了,他自己都忍不住琢磨:再折腾下去,一身气质都不对味儿,硬演不像是取笑自己。于是逐渐去客串些配角、其他历史人物,道士也演,曾国藩也学。有时想想吧,这种宽度的“释放”,可能才是演员活出一次自我的部分时刻。2014年,孙飞虎走得也没有什么波澜,大多人只记得那一张“蒋介石脸”。
再比方说刘锡田。走上“陈毅”这条道,还得“媳妇儿”出手。八一厂化妆师、又是自家老婆,偶然给他上一脸妆,看完愣住,两人哈哈大笑之后,递个照片给领导,转身运气就来了。全国观众突然发现,什么叫“活陈毅”?见到他,老一代的都会红着眼,拉他合影,像是在和时间留念,弥补心里那个再也见不到的遗憾。
他一路之上,几乎都在演陈毅。奖项拿了不少,观众认得也多,可自己的名字反倒慢慢被角色盖过。2003年,刘锡田突然离世,舞台谢幕,戏一直停在“像陈毅的大爷”。
时间再往前追,朱德元帅的特型演员叫刘怀正。他是话剧团出身,年过半百才因“像朱德”被朋友揪出来顶替个角色。以后,电影电视里,朱老总的打扮、那副面相——很多人脑海里其实装的是刘怀正。说他人生大风大浪似乎没那么多,反倒戏到高潮之际,在美国高速路上意外出了事。这样戏剧的人生结尾,也真让人唏嘘。
当然,演刘少奇的郭连文,年少学京剧,后来进了中央戏剧学院,闯荡半生都不露脸。机会总是留给天生合适的人,央视拍《少奇同志》,千挑万选,他那一上妆,气质出奇地接近,“像”。刘少奇夫人亲自点头,他就成了“专门的人”。后来几十部戏都离不开刘少奇,影迷逐渐少了“郭连文”三个字,记的都是那个坚毅和温和并存的面庞。
再说古月,这个人物里的人物。烈士遗孤,从小孤儿院里混大,参军,平头百姓一个。偏偏长成了一副主席的样子,还被叶帅钦点。古月自己也牛,“只演一个人”,生怕玷污了形象,为此背台词、琢磨手势、反复琢磨烟卷的捻法,单一个吸烟动作都能练上好几天。有时,他自嘲都快成“另一个毛主席”了。
古月一生没别的戏路,三段婚姻,历经坎坷。晚年患了心脏病,谢幕后,还是最后一次成了大家心中的毛主席。讽刺的是,很多人都在心里把他跟历史真身混为一谈,“你就是主席”,“可你又只是古月”。爱与误解,都分不清了。
青年主席,“王霙”是必提的名字。他于舞台起家,越剧转话剧,靠一股执拗劲儿:青年毛泽东得年轻气盛,得四处冲撞。王霙也冲撞过,感情生活像很多演员一样热络又带些遗憾。最终,他也没能逃脱命运设好的终点——心脏停止,观众还在背后谈论,“谁才是最像毛泽东的那个人?”
故事说下去,还有谢伟才——小兵出身,流浪童年成了“俘虏”,后来硬是靠搬演粟裕站稳脚跟。还有高长利,每次提贺龙,大家就想起他那皱纹里透着坚毅的目光。他们戏外夹缝求生,戏里兢兢业业,做自己却总和“自己”差得很远。
至于石维坚,既能演孙中山,也有大主角风范。妻子李玉芙,是圈里人羡慕的好姻缘,几十年生活没有绯闻,只有出差给老婆买衣服这类小毛病——这才是艺术外真实的“人味儿”。
最后再说王铁成。这人更像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种主儿。跑了十来年龙套,不起眼得很。直到剧院为了纪念周总理,碰巧被化妆师“套路”了下,一穿上中山装整个人就变了样。于是,从此他就成了观众心里的“周恩来”。红火的时候万人空巷,电影院里的观众边掉泪边鼓掌。可人老了,只能自己说服自己该停一停,剃光头收起记忆,不再走上荧幕。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是这些特型演员,往往在葬礼上才被彻底认出来。影迷自发去送行,大家忽然意识到,“诶,这人真是陪我们长大的一张脸。”可他的一生,终究没机会做回真正的自己。
这群演员里,几乎没有一个真意义上的“大明星”,但又个个都是成千上万人记得的脸。如果命运让你只能演“别人”,你会洒脱接受,还是偷偷盼望有一天能成回自己?这些人,大半就这么走完了一生——舞台明亮,后台无人,只留下银幕上那永远发光发热、又好像走不下来的“另一个人”。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