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妹子上了大别山……”“小妹子下了大别山……”“小妹子打到了驻马店……”“跟着哥哥杀东洋,豁出命呦保家园,打得鬼子蹿了圈……”3月10日,由河北电影制片厂、驻马店市委宣传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黄淮学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抗战题材电影《打铁花行动》的主题歌在各大影
■ 王太广 李国宁
“小妹子上了大别山……”“小妹子下了大别山……”“小妹子打到了驻马店……”“跟着哥哥杀东洋,豁出命呦保家园,打得鬼子蹿了圈……”3月10日,由河北电影制片厂、驻马店市委宣传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黄淮学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抗战题材电影《打铁花行动》的主题歌在各大影院同时响起。自此,电影《打铁花行动》正式登上全国院线。当天,仅驻马店市就放映了近百场次,观影人数近万人。驻马店人看咱家乡的电影,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得劲!
电影《打铁花行动》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年轻的共产党员彭皓天奉上级之命,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驻马店“皇家驿站”,重启我党的地下联络点,并成功说服匪首之女秀姑带领山寨人员弃暗投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队伍,巧借当地打铁花的民间文化习俗,发动武装暴动,一举粉碎了日军抢占医用资源夏枯草的阴谋,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打铁花行动》这部电影从主题选择、内容表达,到编导创作、艺术展现等方面都是采用光影的艺术形式,以直观、形象、感性、生动的手法,全方位诠释了正与邪、血与火、爱与恨的战事,把驻马店人民的抗日故事描绘得跌宕起伏又扣人心弦。
以小见大的红色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打铁花行动》电影的编导人员坚持真实性的艺术原则和正确的历史观,按照艺术规律,把握时代脉搏,确保电影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充分利用驻马店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座“富矿”,在尊重史料与史实的基础上,挖掘红色资源、创作红色电影、传播红色文化、塑造英雄形象、抒发民族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诠释老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彰显时代价值。
《打铁花行动》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注重把红色文化贯穿在电影艺术之中,无论是场景过渡、视觉设置,还是在叙事节奏、电影语言、电影场景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电影审美特点。经过创作者们不断加工、创作、升华,从丰富细腻的情节中表现,从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中显现,从简短的台词中提炼,从纷繁的画面中挑选,从不同角度诠释红色内涵,以小见大展现红色主题。
《打铁花行动》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坚韧的民族精神、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价值。一个个滚烫的故事,传递着不朽的红色基因;一桩桩感人的情节,激荡着坚韧的民族之魂;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将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有机地融合。不畏艰难、英勇善战、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在这里展现,一曲驻马店人民抗战时期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赞歌在这里唱响。
舍生忘死的民族大义
《打铁花行动》不仅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把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困苦,抛头颅、洒热血,时刻行走在命悬一线之上的革命缩影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彭皓天刚到皇家驿站,便被国民党警察局长和日本杀手围攻,好不容易逃出来后,却被当地匪首的女儿秀姑强行掳上山寨当“压寨男人”。在山寨里,彭皓天躲过日本杀手的暗杀,化解了土匪的种种刁难,终于赢得匪首飞龙的信任,更赢得了秀姑的芳心。彭皓天面对秀姑真情的表露、大胆的追求仍不为所动,始终牢记肩上的使命与任务,这不仅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信仰,更蕴涵着忠于国家、为民族大义而不懈奋斗的文化价值观。影片中的秀姑说:“军阀欺负我们,地主欺负我们,这么大个国家就没有我们安身的地方。”彭皓天接着说:“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苦啊!所以,我们必须要反抗,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腐朽的统治阶级……”
秀姑的热情豪放,彭友梅的侠肝义胆,山杏剪掉长发辫加入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的决心,将个人利益与民族命运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使土匪“小我”的人性得到升华,同时也有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情感基础。
影片在尖锐的民族矛盾面前,以追求立意深远、承载厚重历史为前提,不刻意制造戏剧性情节,没有商业片中常见的巧合、冲突、爱情、大团圆结局等类型化的结构方式,没有人物情感的生涩和泛泛,没有民族虚无主义色彩,体现的是家国、同胞、敌我、男女、亲朋之间的爱恨情仇,体现的是民族骨气、民族正义、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认同感,在喜怒哀乐中丰富着独特、真切的思想意蕴,因而产生了广泛的民族情感和思想共鸣,凸显了影片的艺术魅力和真实的爱国主义张力。
引人入胜的谍战情节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以新的方式丰富电影的文化内涵。
《打铁花行动》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影片中惊险、紧张、刺激而高深莫测、富于悬念的谍战情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彭老爷的女儿彭亚男,彭亚男的日本同学高林侨,神出鬼没的日军弓弩手、被日军策反的国民党警察局长张君以及土匪副首领黑龙等人物行为迂回穿插,其间的打斗、枪战、爱情等情节设置吊人胃口,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给人以足够的感官刺激和思维悬念。比如,彭亚男与高林侨到“皇家驿站”后,向彭亚男求婚成功的高林侨借着游玩的机会绘制当地地图,以家乡遭受瘟疫为由大量搜寻夏枯草资料。彭皓天由此认定高林侨就是日本特务,趁着彭亚男订婚的日子回到彭家暗中寻找高林侨的特务证据。
《打铁花行动》影片在描摹抗战事件、刻画谍战人物中,将一个个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熔谍战戏、抗战戏、爱情戏于一炉,以精彩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彭皓天与秀姑、彭亚男与日本间谍高林侨的爱情故事,不仅有敌我双方激烈战斗的场景,也有惨遭奸细黑龙暗算的跌宕曲折的情节,使画面更加宏阔,艺术更加细腻,情节更加感人。
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电影《打铁花行动》的编导有意回避英雄人物夸张的外形与张扬的个性。导演刘潇在接受首都广播电视频道记者采访时说:“我在《打铁花行动》这部电影中,做了电影工业化的尝试,抗日爱情中的主人翁不是高大上的形象,而是有着爱情、人性的纠结,内心矛盾复杂,情节合情合理,很接地气。”
饰彭皓天的演员李肖宁对英雄人物的气质、心理、形象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打磨、精心锤炼、深入了解、全面分析、正确理解和把握。每次拍摄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注重在语言逻辑、武打动作、心理刻画和形象塑造上下功夫。通过人物外在形象的表现、内心矛盾的刻画,把彭皓天这个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厚的民族大义展现出来,把彭皓天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让观众认可。正如李肖宁所言:“人是伟大精神的载体,伟大的精神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英雄人物呈现出来的。站在真实历史的界面上,我只有深度挖掘红色历史文化,置身当时的抗战场景,才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人物形象与内在气质的厚度。”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影片突破了“高、大、全”窠臼,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没有“夸张”的语言,没有高昂的口号,没有完美的理想化身,没有程式化的烙印,而是以平实的手法展现英雄人物的形象。
独具匠心的摄制技巧
在摄影风格上,电影《打铁花行动》大量使用相对固定的深焦镜头,冷静克制的对白和剪辑点,充分利用光线、角度、色彩、构图等摄影要素,尽量不打破真实的环境和表演状态,让影像呈现冷暖对比、明暗对比、抽象与写实对比的最佳效果。影片中的每一组画面都似一幅幅艺术摄影杰作,像一尊尊栩栩如生的艺术雕塑,尽可能捕捉到微小的细节,使所拍摄的画面细致入微,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在运镜方式上,影片综合使用横移运镜、推拉运镜、跟随运镜、摇晃运镜、俯视运镜、环绕运镜、低角度运镜等运镜方式。比如,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在与日军的决战中,影片在场景的展现、画面的转换、细节的刻画等方面下功夫,利用航拍技术把彭皓天与秀姑6人骑马飞奔的画面快速进入镜头,不仅营造了一种紧张、激烈、动人心弦的氛围,而且使其叙事风格具有了一定的张力。
在特技效果的运用上,作为抗战题材的影片,剧组主创人员十分注重营造战争场面,整体置景考究,画面震撼,效果逼真,氛围浓烈,表现出超凡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打铁花行动》影片从真实还原皇家驿站景观到蔡洪坊酒作坊,从老乐山寨的设置到朗陵寨周围环境,从确山竹沟根据地到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尤其是打铁花的热闹场面、与日军搏斗的惨烈场景,既有日军装甲车进攻的画面,也有武打搏斗的特写,以光影特效为辅助,冲击视听感受,体现了这部小成本、大制作的抗战题材电影独有的艺术效果,较好地发挥了电影作品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激发了观众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人感觉到如同观看“大片”的艺术效果。
地方元素的恰当融入
驻马店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确山县竹沟镇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是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这里还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故乡。驻马店老区,作为中原的重要区域,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篇。
多年来,人们期盼能通过电影形式展现驻马店的革命文物、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在这块红色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刘康健、胡红一深爱着这片红色土地,对家乡的红色历史了如指掌。他们为宣传驻马店的革命历史,创作了许多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他们为了尽可能地还原红色历史面目,坚持以对革命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对家乡无限热爱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专程到北京拜访了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七师的先辈及后代们,详细座谈革命先辈抗战的英雄事迹;他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走访了多名抗战老兵,数次深入确山、泌阳等地与村民交谈,了解抗战故事和有关背景,不断丰富创作内容;他们用心用情用功,以讲好抗战故事、讲好红色故事、讲好驻马店老区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伸张民族大义为使命,集中精力创作了驻马店老区人民抗战的电影剧本《打铁花行动》。
正式上映的《打铁花行动》电影,坚持真实性的艺术原则和正确的历史观,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按照艺术规律,把握时代脉搏,聚焦不同的人物群体,刻画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展现抗战时期的惊险故事,以红色元素为基调,确保电影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影片充分利用驻马店革命老区的竹沟、焦竹园、老乐山、“皇家驿站”等红色文化资源“富矿”,在尊重史料与史实的基础上挖掘红色资源,通过不畏艰难、英勇善战、一往直前、舍生忘死革命精神的展现,传播红色文化、塑造英雄形象、抒发民族情怀,使驻马店老区人民抗战时期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赞歌在这里唱响,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老区精神在这里弘扬。
世界著名艺术家海顿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电影《打铁花行动》的编剧、导演、制片方均从强烈的使命感和爱国意识出发,从主题立意、人物塑造、剧情设置到艺术呈现都审视了中华民族同休戚、共命运的抗战悲壮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力抗战,挫败日寇阴谋,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爱国主义信念,深深鼓舞了观众,教育了观众,感染了观众,唤起了当代中国人内心的集体记忆与思想共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优秀的精神食粮,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思想品位的经典电影佳作。
毋庸讳言,《打铁花行动》影片还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一是彭浩天与秀姑商定,利用“皇家驿站”夏至节庙会举办打铁花时发动武装暴动。但暴动的时候,观众看到的只是争取过来的土匪参加,而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出现;二是共产党与日寇重点围绕夏枯草医用物资展开争斗,但在武汉会战中,影片没有反映日军士兵因高温天气而发生的大规模疫情以及急需夏枯草防暑降温的情况;三是在100分钟的影片中,有几处人物的口型、配音、字幕三不照的情况,这些仍瑕不掩瑜。
责任编辑 孙燕丽
来源:鹿鸣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