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毒贩的女儿也想当明星?”一条评论刷过去,点赞十万。黄奕直播里刚提到女儿想演戏,弹幕就炸了。不是片酬,不是解约,是“毒贩之子”四个字像502胶,死死黏在黄芊玲身上,撕都撕不掉。
“毒贩的女儿也想当明星?”一条评论刷过去,点赞十万。黄奕直播里刚提到女儿想演戏,弹幕就炸了。不是片酬,不是解约,是“毒贩之子”四个字像502胶,死死黏在黄芊玲身上,撕都撕不掉。
十五年的刑期,黄毅清人在牢里,影子却罩着孩子。有人把缉毒警的黑白照摆出来,说光环不该给毒贩后代。听起来正义,可细想又怪:孩子选什么职业,真要和父亲的罪一起打包?
黄奕的直播间里,她没哭,只是嗓子发紧:“她想试镜,背了一晚上台词。”底下有人回:让她去当会计啊。这话听着像玩笑,又像判决。会计、文员、老师,好像只有消失在人群里才配得到原谅。
可原谅什么呢?黄芊玲连考场都没进,就被判了社会性死刑。有人说,那让缉毒警的孩子先出道。这逻辑听着解气,其实把两个无辜群体一起架在火上烤。
最扎心的是,黄奕担心的从来不是演技,是女儿第一次出门试镜,会不会被认出来,然后被一句“你爸卖过毒”堵回去。当妈的想护,也只能在直播里说一句“请大家理性”,声音轻得像纸。
标签这玩意儿,比纹身还狠。洗不掉,遮不住,还自带放大镜。有人把黄芊玲的照片和黄毅清的判决书拼在一起,流量哗哗涨。那一刻,孩子不是孩子,是素材。
可换个角度,如果毒贩的孩子只能活在阴影里,那是不是等于把上一代犯的错,无限续杯给下一代?这和古代的连坐,好像也没差太远。
黄奕的纠结很真实:既怕女儿被舆论撕碎,又怕她真被吓退,一辈子背着“不配”两个字。当妈的都懂,那种想推她出去又怕她摔跤的心情,比演苦情戏累多了。
有人问我怎么看。说实话,第一反应也是皱眉。可再一想,如果因为姓黄就要被剥夺试镜机会,那和因为姓黄就被优待,本质一样荒谬。罪责自负,这四个字写进法律容易,写进心里太难。
直播最后,黄奕没带货,只放了一段女儿练芭蕾的片段。小女孩转圈,摔了,爬起来继续。弹幕里有人刷:动作还行。就这么一句,居然让人松了口气。
也许,真正的审判不在键盘上,在试镜室门口。到时候,导演不会因为她是黄奕的女儿给过,也不会因为她是黄毅清的女儿刷掉。镜头只看演技,那才是她第一次真正和父亲切割。
至于我们,与其争论“该不该”,不如先学会把“毒贩之女”四个字放回括号里。毕竟,谁都不想哪天因为父母的错,被全世界提前写好了结局。
来源:森林里发现野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