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十年代他头回来北京,愣是在文工团当打杂的,连个登台的机会都捞不着。后来回天津没几天又折返,带的钱刚够住一周旅馆,房东追着他骂街的场面现在想想都心疼。第三次北漂借钱开了剧场,那时候德云社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叫“北京相声大会”,就靠着几把破椅子在小剧场里演。要不
郭德纲这人现在谁不知道?德云社的相声红遍大江南北,连我在地铁里都天天听见年轻人背他段子。但谁能想到,这爷当年在北京胡同里混得比外卖小哥还惨?
九十年代他头回来北京,愣是在文工团当打杂的,连个登台的机会都捞不着。后来回天津没几天又折返,带的钱刚够住一周旅馆,房东追着他骂街的场面现在想想都心疼。第三次北漂借钱开了剧场,那时候德云社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叫“北京相声大会”,就靠着几把破椅子在小剧场里演。要不是熬过了那段日子,哪有现在的德云社?
这些年德云社分社开得跟连锁店似的。天津有总部,南京有分店,东北三省连开三处,去年天津分社刚落地,这不上海又要开新店了。我刷到直播里郭德纲说:“上海观众懂相声,得把最好的场子给他们!”看那装修视频,二楼咖啡吧、剧院式座位,跟网红打卡地似的,搞不好将来去德云社听相声还得分时段抢座。
说到底,德云社现在不光卖相声了。德云锦鲤宴吃垮了多少家餐厅?德云社出的戏服、红酒、化妆品,朋友圈里网红们晒得比名牌还欢。上周朋友跟我说他们公司团建去德云社剧场,光场租加餐饮人均消费八百块,这哪是看相声,简直是搞商业活动。
但问题也扎着呢。老观众说现在的相声越来越像综艺节目,段子里满嘴网络热词,传统活儿几乎听不到了。我有个叔是个老戏迷,以前追马三立,现在说德云社的相声是“快餐文化”,根本不算正经玩意儿。反过来说,年轻观众倒是爱死这个热闹劲儿,抖音上德云女孩追孟鹤堂的疯狂程度,比追明星还拼。
上海分社这事儿,我看还有点门道。上海那边脱口秀挺火的,笑果文化愣是把年轻人全拉过去了。郭德纲往上海冲,八成是看中了这边的消费能力,可万一撞上脱口秀的饭碗,到时候两派人马在黄浦江边掐起来,那场面可热闹了。
听说上海分社原定七月开业,结果装修慢了两个月,现在拖到九月。有内行人说是因为剧场要搞“沉浸式体验”,二楼咖啡吧晚上可能还要加场小型演出。这么一来,德云社不光抢观众抢市场,连周边产业都要和网红奶茶店拼了。
郭德纲直播时特意提了岳云鹏,让他调整演出档期来撑场子。这让我想起前两年吴鹤臣退出德云社的新闻,当时网上吵得厉害。现在德云社内部规矩多了,徒弟们该分钱分钱,该上头条上头条,但像岳云鹏这种老将,以后到底是继续当顶梁柱,还是给孩子们腾位置?
最近在短视频平台看见不少老演员抱怨,传统相声圈子现在捧着郭德纲,以前说他是“野路子”的人,现在倒天天喊他老师。不过话说回来,德云社能带火这么多人,说他是行业救星也不为过。
反正我这个普通观众就等着上海分社开业,到时候买张票进去坐坐,看看现在德云社的相声到底变没变味。要是能边喝咖啡边听《白门楼》,倒也不错。
来源:岁月岁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