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行业中,演员“演技与片酬不匹配”的倒挂现象愈发突出,流量明星手握天价片酬却演技拉胯,实力派演员凭过硬功底收获的报酬却相形见绌,这一不合理现状严重阻碍行业健康发展,亟待破解。
影视行业中,演员“演技与片酬不匹配”的倒挂现象愈发突出,流量明星手握天价片酬却演技拉胯,实力派演员凭过硬功底收获的报酬却相形见绌,这一不合理现状严重阻碍行业健康发展,亟待破解。
追根溯源,资本对流量的过度追捧是核心诱因。当前不少影视项目在投资时,优先选择自带高话题度的流量明星,认为其能快速撬动关注度、带来商业收益。部分剧集即便主演演技备受争议,仅靠庞大粉丝群体和话题热度,就能让主演片酬突破亿元;而像林永健、迟鹏这类演技精湛的老戏骨,片酬却常停留在十几万甚至几万元的水平。这种失衡的片酬分配,还会挤压剧本打磨、拍摄制作、后期特效等关键环节的成本,最终导致作品质量滑坡,劣质内容泛滥。
监管层面的政策发力是重要突破口。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已出台多项规定,明确电视剧演员总片酬不得超制作总成本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演员总片酬70%,同时加强片酬合同备案核查,严打“阴阳合同”“天价片酬”。但政策落地中仍有漏洞,部分影视公司与明星通过隐性手段规避监管,因此需进一步强化全流程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确保政策真正发挥约束作用。
行业自身的观念转变同样关键。制作方应摒弃“唯流量论”,将演员演技、角色适配度作为选角核心标准;投资方需理性评估明星价值,把资金合理分配到内容创作与制作环节。正如刘德华曾主动降片酬,将更多经费投入《人潮汹涌》的制作,最终实现票房与口碑双赢,为行业树立了正向标杆。
此外,演员需专注提升专业能力:流量明星应沉下心钻研演技,以实力获取认可;实力派演员可凭借自身影响力争取优质资源。观众也应提升审美,用票房和收视率支持演技在线、制作精良的作品,反向推动行业重视演技与内容质量。唯有监管、行业、演员、观众多方协同,才能逐步扭转演技片酬倒挂的乱象,推动影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聚友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