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媒怒批!目不识字、头脑空空,这5位“文盲”明星凭啥走红?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8 05:18 2

摘要:不少人习惯在荧屏前为俊男靓女打call,却忽略了台词背后的真实水平。

不少人习惯在荧屏前为俊男靓女打call,却忽略了台词背后的真实水平。

当演技成了摆设,文化变得可有可无,那些高高在上的“偶像”也就不再值得托付情感。

央视的一句“绝望的文盲”,像是一盆冷水,浇醒了大众的盲目崇拜。

白鹿:颜值能红一时,言行能毁一世

网红出身的白鹿,一步步爬进主流视线,如今早已是流量稳定的当红小花。

她外形条件出众,古装扮相灵动,现代戏中也不失清爽可人,是剧组争抢的女主模板。

但人设之外的她,却频频因言行失当而翻车。

在宣传一款高考产品时,她写下祝福语“大家考100分”,表面上是鼓励,实则忽略了高考多科满分实则为150分。

而在被问到剧中角色设定时,她一脸轻松地说喜欢“男霸总配小母狗的CP”,全然不顾“小母狗”一词背后的不雅暗示。

这番发言不仅令主持人一脸尴尬,网友也质疑她是否真的理解剧本中的人物关系。

当初她跟风模仿“缅北公主”视频,让人一度怀疑她的敏感度是否为零。

网络不是游乐场,艺人也不能永远活在滤镜里。

文化素养不只是读书,更是在公共场合对观众的尊重。

文化薄弱的后果,就连最基础的发言都会变成笑柄。

当她频频暴露认知短板,观众的好感也在一点点消耗殆尽。

周也:人设立得住,字得先认得全

周也长相清冷,五官精致,被称为“最有少年感”的新生代女演员之一。

在《锦月如歌》、《护心》等作品中,她表现不俗,硬照和动态都自带少年气质。

但她在直播宣传新剧时的“经典翻车”却让人一秒梦碎。

她在镜头前将“忏悔”连续多次读作“qian悔”,身边搭档试图用正确发音提醒她也无济于事。

事后她解释为“嘴瓢”,却难掩网友的质疑,一个基础词反复读错,真是口误吗?

读错字并不严重,严重的是反复错误却毫无察觉,也不知纠正。

作为演员,认不出“忏悔”这样的基础词语,无疑会让人对她的剧本理解能力打上问号。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错误她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

在“文盲明星”名单中,她的名字实至名归,却也令人遗憾。

杨洋:脸是加分项,文化是基本盘

杨洋自《微微一笑很倾城》、《盗墓笔记》起就稳居流量男演员榜前列。

长相俊朗,气质沉稳,是“国民校草”式的代表人物。

但屡次因文化问题陷入争议,也让这张脸背后的“空壳”问题开始暴露。

他在节目中将“驾驭”说成了“驾权”,主持人当场懵住,不得不亲自纠正。

而他说自己是“奇数控”,喜欢在10、30、50等时间点发文,而这些数字竟全是偶数。

观众一边捧腹,一边却也开始审视他在屏幕外的真实状态。

五四青年晚会上推荐书籍环节,他推荐的不是经典名著,也不是励志作品,而是自己的一本写真集。

现场顿时空气凝固,这原本应该是传递正能量的环节,他却选择了个人宣传。

若非形象过硬,或许早已被网友口诛笔伐。

文化素养不是演员的装饰,而是他对待职业和观众的态度。

当这层底色逐渐褪去,杨洋的未来是否还能继续靠脸吃饭,谁也说不准。

刘浩存:天赋演技之下,藏不住认知短板

作为“谋女郎”,刘浩存起点高、资源好,一出道便是“天赋型”演员。

她长相干净,气质温婉,是文艺片中最合适的气质型女主。

但她的表达和认知能力却频频“掉线”,让人担心她是否真的能撑得起“大女主”的头衔。

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她曾用“单纯”来形容张艺谋,又说张译是“努力型”,而自己是“天赋型”,这种表达引发了大量争议。

“单纯”并不是一个用来评价年过半百导演的常规词汇。

而自称天赋型、评价前辈为努力型,也被质疑是否有傲慢成分。

演员的表达能力不仅是面对镜头的附加项,也是职业素养的核心体现。

倘若对前辈认知浮于表面,对剧本也只流于形式,再多的资源也未必留得住观众。

每一次公开发言,都是展示认知深度的窗口。

刘浩存要面对的,远不是一个镜头,而是一整个看得清真相的大众。

王一博:从“到此一游”到“我也不知道”

王一博是全能艺人的典型代表,唱跳俱佳,代言不断,影视资源也堪称一线。

但从多年前写错“到此一游”的“游”字开始,他的文化短板就已成网友群嘲的素材库。

在直播念信时,他将“纸醉金迷”读作“纸sui金迷”,多次出错后干脆放弃朗读。

在《无名》路演现场,当被问及对角色的理解时,他尴尬回应“我不知道”,“这种问题没有意义”。

这一幕让不少网友直呼“侮辱观众智商”。

他还曾把“律”字读错,念“行业”时磕磕巴巴,一再暴露他的语文基础堪忧。

这些错误看似细小,一旦累计,就成了艺人形象崩塌的关键导火索。

在这个时代,观众不再只看脸,也不只看热度。

王一博的问题不在于“文化差”,而在于“态度差”。

面对错误从不积极反思,反而冷漠应对,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结语

内娱的“文盲”乱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积弊已久的行业隐患。

当演员连字都认不全,台词念不准,如何演活角色、传达情绪?

冯远征说得明白:演员最终拼的是文化底蕴,而不是粉丝花多少钱。

演员不该是念稿机器,也不只是换妆拍照的代言人。

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的是一代年轻人对世界的看法与价值认知。

要想走得长远,靠的不是流量和包装,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与敬畏。

光环褪去之后,谁还站在舞台上?

也许只有那些真正读懂剧本、读懂角色、也读懂观众的演员,才配得上“演员”两个字。

你觉得娱乐圈该不该对演员设立文化门槛?

“绝望的文盲”到底缺了什么?不是文凭,是学习——长江日报

头脑空空的演员终将走向“绝望名场面”——中国青年网

热评丨那些被批“绝望文盲”的演员,为何有不“绝望”的底气?——浙江日报

来源:我是电影迷小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