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惊呼:“女魔头下凡了?”有人冷笑:“国内装女王,国外当厨娘。”还有人酸溜溜补刀:“瞧,一出国,三从四德就自动激活。”
苏芒最近又上热搜了。
不是因为《时尚芭莎》出了新刊,也不是因为她又发表了什么“内卷源于惰性”的金句,而是——她给丈夫家15口人做了顿饭。
是的,你没看错,一顿家常饭,掀起了网络滔天巨浪。
有人惊呼:“女魔头下凡了?”有人冷笑:“国内装女王,国外当厨娘。”还有人酸溜溜补刀:“瞧,一出国,三从四德就自动激活。”
更有大V点评:“高级女拳师海外孝公婆,无彩礼还亲自下厨,这剧情比电视剧还魔幻。”
一时间,“保姆芒”“650元早餐女王”“法国版贤妻良母”等标签齐飞,仿佛苏芒不是做了顿饭,而是亲手推翻了自己三十年建立的“独立女性帝国”。
可我们不妨冷静三秒:一个女人给家人做饭,怎么就成了全民审判的导火索?
先说事实。苏芒嫁给了法国人,住在法国,逢年过节为丈夫大家庭准备一餐中餐,15个人的分量确实不小,但这是“被迫奴役”,还是“主动温情”?目前并无证据表明她是被逼下厨,反倒更像是家庭团聚中的角色参与。
可网友不管这些,一看到“给15人做饭”,立刻脑补出一部《中国女强人在法兰西的屈辱日记》:彩礼没有,地位低下,靠做饭换认可,悲情指数五颗星。
有意思的是,如果换一个无名女性,同样场景——嫁老外、住法国、节日做饭——大概率会被赞“跨国爱情典范”“文化融合楷模”。可轮到苏芒,怎么就成了“晚节不保”?
答案很简单:她曾经“太敢说”。
当年一句“内卷是因为年轻人欲望太高又太懒”,让她被钉在“何不食肉糜”的耻辱柱上;一句“出国不能带秋裤,外国人嫌土”,让她成了“文化自卑代言人”;再加上“650元早餐”虽被澄清是误会,却早已成为她“奢靡做派”的符号。
这些言论叠加,塑造了一个“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苏芒形象。如今她下厨做饭,反差太大,公众心理瞬间失衡——你不是瞧不起普通人吗?怎么自己做起最“普通”的事了?
于是,嘲讽开始了。仿佛她此刻的锅铲,是对昔日言论的无声忏悔;她切菜的身影,是向“女权主义”的公开投降。
可这逻辑,未免太双标。
为什么女性就不能既是《时尚芭莎》的掌舵人,又是家庭餐桌的操持者?为什么一个女人在职场叱咤风云,回家就不能系上围裙?难道“独立女性”的人设,就必须一辈子拒厨房于千里之外,以示对 patriarchy 的彻底反抗?
这不叫 feminism,这叫人设绑架。
苏芒可以选择不做饭,也可以选择做。她可以请厨师,也可以亲自下厨。她可以吃650元的早餐,也可以啃馒头咸菜。这些选择,本不该被上升为“阶级背叛”或“女性堕落”的象征。
可一旦你成了公众人物,尤其是一个“说过争议话”的公众人物,你的私人生活就不再私有,而是成了全民解构的文本。
更讽刺的是,那些嘲讽她“国外孝公婆”的人,是否想过:在国内,她可能根本不需要面对“公婆同住”的传统压力?而远嫁异国,融入夫家,本就是跨文化婚姻的常态。
她做中餐,或许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文化输出——让15个法国人尝一口中国味道,这难道不是另一种“软实力”?
再说,15人聚餐,真就一定是“伺候”?也可能是其乐融融的家庭仪式。我们谁过年不忙活?谁家团圆饭不是几小时打转?怎么苏芒一做,就成了“地位低下”?
说到底,大众对苏芒的苛责,本质是对“成功女性”角色的狭隘定义。我们允许男人既是CEO又是奶爸,既是战士又是厨神,却难以接受一个女性在不同场景中自由切换身份。她必须永远强势,永远不近烟火,否则就是“人设崩塌”。
可人不是标签堆出来的。苏芒可以是时尚教母,也可以是妻子、儿媳、母亲。她可以在节目里说“650元早餐不够”,也可以在自家厨房为15人炒一锅宫保鸡丁。这些不矛盾,反而真实。
真正该反思的,不是苏芒做了饭,而是我们为何如此震惊于一个女人“走进厨房”。是我们把女性的独立,窄化成了“拒绝家务”;把平等,误解为“必须与男性对立”。
真正的自由,是她既能指挥千军万马做封面,也能心甘情愿为爱的人煲一锅汤。
所以,别再问“苏芒怎么沦落到做饭了”。该问的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对女性身份的刻板审判?
厨房不是牢笼,围裙也不是投降。一个女人,无论站在T台还是灶台,只要她是自愿的、快乐的、自在的,那就值得尊重。
至于那些冷嘲热讽?权当是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噪音吧。毕竟,真正活得精彩的人,从不在意键盘侠会不会给她打个“贤惠分”。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