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嗓子比流量好,却宁愿窝在琴房。”刷到这条评论,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大家早就发现,那些能把高音飙到F5的老师,压根不想出道。
“嗓子比流量好,却宁愿窝在琴房。”刷到这条评论,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大家早就发现,那些能把高音飙到F5的老师,压根不想出道。
先说钱。
试一次镜,机票酒店妆造就上万,还不包过。
老师算过账:教十个学生,一节课三百,稳稳落袋;去比赛,可能倒贴。
账一算,心就凉。
再说“红”的代价。
市场要的是记忆点,不是音域。
老师见过太多唱得一般的网红靠剪辑修音冲上热搜,反而真唱将因为“长得不够偶像”被刷掉。
谁还愿意把嗓子交给滤镜?
更难受的是“人设”。
一旦出道,连呼吸都要符合公司剧本。
老师只想把颤音技巧讲透,不想天天发自拍维持热度。
后台化妆间的镜子,照不出他想教学生的那个“纯粹的声音”。
还有个小细节:学生一句“老师,我考上音乐学院了”,比任何舞台灯都亮。
那种成就感,排行榜给不了。
舞台灯熄了就黑,学生毕业还会回琴房敲门。
所以别替他们可惜。他们没输,只是换了个赛道继续赢。
来源:田埂插秧的忙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