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记忆中的抗战旋律,《烽火战歌》让历史与当下完成跨时空对话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8-27 20:35 2

摘要:主编温静导读: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烽火战歌》,以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旋律为依托,通过对经典抗战歌曲的重新演绎和深度挖掘,让抗战精神在音符中重焕光彩。

主编温静导读: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烽火战歌》,以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旋律为依托,通过对经典抗战歌曲的重新演绎和深度挖掘,让抗战精神在音符中重焕光彩。

每首旋律都藏着一段历史,每个音符都承载着一份情感。从《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呐喊,到《露营之歌》的风雪低吟,一首首传唱至今的经典抗战歌曲,串联起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壮阔历程。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烽火战歌》,正是以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旋律为依托,通过对经典抗战歌曲的重新演绎和深度挖掘,让抗战精神在音符中重焕光彩。首期节目播出后,便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观众因熟悉的旋律红了眼眶,有观众通过歌曲更深刻了解了历史,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历史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成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养分。

小切口讲述大主题,

让音乐成为历史的解码器

《烽火战歌》以音乐为钥匙打开历史大门。第一期节目以《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为叙事核心,生动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从东北到全国层层递进的反抗历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文艺工作者的丰富创作。当最熟悉的旋律响起,瞬间就激活了观众的情感与记忆。

《血盟救国军军歌》中,无数抗战英雄的形象齐聚于舞台之上唱响激昂的乐章,历史中他们振臂高呼的真实影像穿插其中,让那些山河破碎中不屈的脊梁,和那段奋起抗争的历史画面瞬间立体起来!

若说《血盟救国军军歌》是战士们的冲锋号角,那《松花江上》便是流亡者的血泪长吟。节目中,大量东北人民满怀悲愤、背井离乡的场景被再现,褴褛的衣衫、蹒跚的脚步中,两位歌者眼含热泪望向远方,也将观众完全代入了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

当个人的悲怆汇聚成民族的怒吼,战歌便有了撼动山河的力量。歌曲《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中,演员们手持大刀长枪,每一个挥臂的动作都带着破釜沉舟的意志,歌曲旋律穿透硝烟、刺破黑暗,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士气的精神利刃。

历史的温度,往往就在旋律的起承转合里。正如很多观众的评论:听到《松花江上》的前奏就红了眼眶,看到战士们伴着《大刀进行曲》冲锋的身影就忍不住心潮澎湃……这些自然的情感流露,正印证了经典旋律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老物件讲出新故事,

于细节之处触摸历史的肌理

历史的真正力量,在于鲜活而具体的人和故事。《烽火战歌》将镜头对准那些带着故事的老物件,让博物馆里的陈列成为情感的媒介,让历史在情感共鸣中自然流淌。

一把小提琴,部分油漆已掉落,边缘有明显磨损痕迹,可这把提琴的主人聂耳,却用它记录下了东北街头的呐喊、抗战将士的冲锋,创作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作品。节目以一段聂耳与热河东北义勇军驻地战士们同唱《义勇军誓词歌》的情景演绎,让观众得以了解,一首战歌的诞生从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发出的集体呐喊。

除此之外,节目还请来抗战英雄的后代,通过一封电报、一枚印章、一个罗盘,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

马占山后人马志伟讲述江桥抗战的故事,“守土有责,一息尚存,决(绝)不敢使寸尺之地沦于异族”的电文里记载的,正是马占山“打响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决心;黄显声后人黄文智讲述九一八事变后,黄显声在孤绝的沈阳城内开启殊死抗争的战斗轨迹,一封写着“问心不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的家书,让人深受感动;而李兆麟后人张卓亚则用一块罗盘,讲述出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们心怀家国、坚持抗战的烽火岁月!

动人的讲述,让历史变得不再遥远。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正是节目“以史铸魂”的创作核心,让曾经的英雄壮举与后世人的记忆相遇,让抗战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机。

打破时空界限,

用科技搭建通往历史的桥梁

《烽火战歌》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找到了还原历史真实与创新艺术表达的平衡点,通过“歌曲——故事——场景”的三重奏,让观众在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中,自然而然地与历史开启对话。

《烽火战歌》凭借舞台设计与科技手段营造沉浸式体验,其中对《义勇军进行曲》的演绎尤为精妙:当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原声伴奏骤然响起,短短一瞬,便唤起每一位中华儿女深植于心的激昂情怀。更令人动容的是舞台上跨越时空的对话——聚光灯下,通过三维扫描与AI合成技术“复活”的聂耳以全息影像形态现身,立于舞台中央,指挥现代合唱团演唱。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声回荡之际,抗战时期的将士与当代合唱团并肩而立,声光交织之间,完成了一场穿越历史的情感共鸣。从往昔到此刻,呈现的是一个民族始终如一的“起来”的姿态。

《露营之歌》节目中,利用XR扩展现实和VP虚拟制片手法,结合传统工业电影制片流程,为历史场景注入震撼生命力,更是让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唱到“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时,镜头从舞台缓缓移到战士们在暴雪中艰难前进的背影上,冻裂的手指紧扣枪身、蹒跚的身影互相搀扶,种种细节的还原,让观众得以穿越时空,让抗战精神也变成可听、可感、可共鸣的特别体验。

“看着战士们坚定的身影,突然懂了什么叫精神的传承。”从观众的反馈中不难看出,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赋能,让这些歌曲里的信仰有了可以感知的重量。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这样的一档节目更显其特殊意义。

它让年轻一代明白,《义勇军进行曲》里的“起来”,是聂耳发自内心的呐喊,是雪地里抗联战士们的冲锋,也是今天的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该拥有的态度。这档节目的创作立意也彰显了总台作为主流媒体平台的一种责任、一份担当——以文艺的形式描摹抗战岁月,用创新的演绎传递经典的力量,让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