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下午,包头市文联多功能厅内掌声与笑声交织,京蒙协作文化交流暨京包文艺交流座谈会在此举行。来自北京、包头两地的曲艺名家、文艺工作者与青年演员齐聚一堂,以相声艺术为纽带,围绕创新传承、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8月26日下午,包头市文联多功能厅内掌声与笑声交织,京蒙协作文化交流暨京包文艺交流座谈会在此举行。来自北京、包头两地的曲艺名家、文艺工作者与青年演员齐聚一堂,以相声艺术为纽带,围绕创新传承、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作为京蒙文化协作的重要实践,座谈会伊始便聚焦两地文艺成果和经验的互鉴共享。从北京相声的经典传承与现代创新,到包头曲艺扎根本土的蓬勃实践,双方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思想、激发灵感。
“包头的文化底蕴是能让文艺工作者找寻灵感的沃土。”座谈会上,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他细数包头的文化印记:老舍先生曾在此留下《包头颂》,曹禺先生为创作深入草原采风,王昭君出塞的传奇在此流传千年,《木兰诗》的文化基因更与这片土地深度交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包头,不仅承载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更为曲艺艺术提供了扎根生长的丰厚养分,这份底蕴实属难得。”
紧接着,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伟建则从创作实践视角印证了包头的“沃土属性”。他回忆起上世纪马季以包钢为素材创作的经典相声《找舅舅》。他感慨道:“《找舅舅》至今仍是相声史上扎根工业文化的经典之作。”此次到访包头,城市的发展活力与文化特色让他倍感惊喜:“这里的工业文化、移民文化和边疆文化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我们计划来包深入采风,让更多‘包头故事’通过相声走向全国。”
谈及地域特色,包头本地的艺术家们也踊跃分享。“咱包头人来自五湖四海,一口‘包头话’里就藏着文化多样性!”包头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张伟的发言,让本土文艺优势更加具象。他解释道,包头作为移民城市,汇聚了山西话、东北话、蒙古语等多元语言元素,这种“语言熔炉”不仅让相声创作更易贴近生活、引发共鸣,更让本土曲艺作品自带“接地气、有温度”的独特气质。
会场中,一张张青春面孔格外亮眼,他们是包头本土成长起来的青年曲艺新秀。在与前辈的交流中,青年演员们积极请教演出经验,更表达了扎根本土创作的决心。
“此次座谈交流收获满满!”包头图乐相声社负责人周宇的话,道出了本土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心声。他说,此次座谈会为包头相声界与北京文艺界搭建起沟通平台,后续将推动两地开展“剧目互演”等合作事宜:“既要把‘包头相声节’等本土品牌活动推广出去,也要把北京的优秀剧目、名家资源引进来,让两地观众共享文艺盛宴,更让包头的创作沃土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
据悉,此次交流座谈会后,北京市文联相关协会、特邀艺术家和北京优秀相声演员还将陆续开展采风创作、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让相声艺术在双向交流中焕发新活力。
记者 丨刘晓婷
编辑丨王玮琦
值班主任丨王雪仙
审核丨赵遐 张群群 肖楠
来源:包头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