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冬天过去就会是春天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7 18:41 1

摘要:由凤凰网、舍得酒业联合出品的访谈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本期对话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

1986年,她以一支《雀之灵》惊艳四座,成为亿万人心中的“孔雀公主”。

如今,她从舞台中央缓缓退到幕后,却依旧以不减的灵魂厚度,与世界对话。

由凤凰网、舍得酒业联合出品的访谈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本期对话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

静水深流:七年攒下一次破茧

在杨丽萍的世界里,每一次舞动的背后,是对自然的叩问、对生命的回应。

问及艺术生涯中曾经历几次蜕变,她说,“一万次”。

她从不夸大“挑战”这个词。她说:“这跟挑战无关,这些是我喜欢做的事。我不想挑战谁,我只是创作我擅长的。”

1971年,13岁的杨丽萍考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开启了她的舞蹈生涯。

1980年,她被中央民族歌舞团选中,来到北京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沉寂——没有作品、没有曝光。

回忆这段经历,她语气平静。这段无声的岁月,正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攒劲阶段。

很多人疑惑她是否曾焦虑、彷徨,她说:“我在蛰伏,不是彷徨,冬天过去就会是春天。”

七年蓄力,换来一舞惊鸿。

28岁,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荣获第二届中国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第一名。

真正的舍得,是在人生与万物流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杨丽萍选择了慢,慢慢积攒身体的语言,慢慢打磨对生命的感知。在芸芸众声中,她选择沉默,用一支舞破茧而出。

她,不仅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舞者,更是一个将生命交予舞台的艺术践行者。

以舞问道:跳舞不需要翻译

节目录制现场,我们见证了她的作品《春之祭》。

“跳舞不需要翻译,它是一种身体的语言。”

在《春之祭》中,舞蹈不只是动作的编排,而是她对自然、信仰与女性精神的东方哲学表达。

剧终谢幕时,舞者将鲜花献给铺设坛城的喇嘛,而他始终沉静地铺设坛城。对他来说,“鲜花和掌声,乃至金钱、票房,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在她的理解里,真正的美,从来不是形式的堆砌,而是内心的秩序。舞蹈也一样,不是为了感动观众,而是“你诚心诚意去跳舞、去感知,观众就能领悟到。”

有人说她是完美主义者,其实她只是对细节有着近乎苛刻的坚持:光线要刚刚好,音乐要与动作一起收住,哪怕是一位女演员合掌时微微低头,都会被她立即叫停:“不要低头,闭眼就好。”

这是她的匠心,更是她的舍得。她舍弃速成的捷径,拒绝浮夸的修饰,只为守住那个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

这份舍与守,不止体现于排练现场的苛求,也映照在她艺术生命的轨迹上。

从演员到导演,从独舞的孔雀到群舞的编织者,她一步步走出舞台中心,走向更宽广的精神世界,“我知道什么东西该我跳,什么东西不适合我”。

在杨丽萍的创作世界里,舍从不是退出,而是一种主动选择;得也不等于赢得喝彩,而是抵达更深的艺术与自我统一。

她用舞蹈问道,最终跳出了一个从容而自洽的灵魂姿态。

万物皆舞:在时代洪流中自由之舞

在短视频火热的时代,很多人担心传统艺术会被边缘化。

但杨丽萍并不焦虑,反而积极拥抱变化。从牛年开始,她便着手创作“十二生肖”系列艺术短片,先后推出了《春牛图》《虎啸图》《玉兔与嫦娥》《龙舞》《蛇来运转》。

她将短视频视作与观众重新接通的通道,让舞蹈以更新颖的形式进入当下语境,也让沉浸的身体语言,在小小屏幕中依然能传递出温度与意象。

人工智能的崛起,被视为席卷各行各业的浪潮。对此,她既不回避,也不忧虑。

她笑着说:“我不会对未来太多地去忧虑、去想,因为我也不知道我能活多少年。”她语气平静,不带抗拒,只是接受自然的规律:生命有尽,而艺术无边。

就像舞者跳完最后一支舞,幕布落下,观众退场,一切归于寂静,但那支舞会留下来,像风,像光,存在于记忆和感知中。

她并不担心自己会被替代,也不急于追逐风口。她相信,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艺术家,“人类跳舞,是从娘胎里就开始了。踢一脚、转一下,那就是舞蹈的起点。”

真正的攒劲,也许不是等待潮水褪去,而是在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纷扰中安住初心。

在杨丽萍身上,我们看到一个艺术家如何与时代共舞,也看到一个“觉者”如何用一生去完成真正的蜕变。

正如她所说:“冬天过去,就是春天。”

从孔雀独舞到东方意象的群舞构建者,她用一生诠释:

真正的艺术灵魂,敢于舍去浮华、沉潜岁月,在漫长打磨中攒足生命的张力,舞出穿透人心的力量。

她的“舍”是慢,是静,是不动声色的坚守;她的“得”,是自由的创造力,是灵魂与自然的同频共振。

这个时代,需要舍得。敬请关注由凤凰网、舍得酒业联合制作的《舍得智慧人物》第七季。舍得酒业始终选择以用时光沉淀老酒品质,邀您一起品老酒,攒智慧,以舍得为尺,为时代求解。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