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琴师断言唱不出山,六年龙套磨一剑,90岁拿白玉兰奖成流派传奇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7 15:43 3

摘要:在上海的里弄胡同里,曾流传着一段家喻户晓的沪剧唱段——“志超读信”,婉转的腔调里藏着老上海的烟火气,无论是街头摆摊的小贩,还是弄堂里摇着蒲扇的老人,都能跟着哼上两句。而这段经典唱段的缔造者,正是沪剧“王派”唱腔的创始人、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王盘声。

在上海的里弄胡同里,曾流传着一段家喻户晓的沪剧唱段——“志超读信”,婉转的腔调里藏着老上海的烟火气,无论是街头摆摊的小贩,还是弄堂里摇着蒲扇的老人,都能跟着哼上两句。而这段经典唱段的缔造者,正是沪剧“王派”唱腔的创始人、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王盘声。

如今提起王盘声,沪剧圈无人不晓,他开创的“王派”唱腔,以音色醇厚、咬字清晰、情感饱满著称,是当今沪剧流派中传承人最多、流传最广的一派。可谁能想到,这位后来的沪剧泰斗,在从艺之初,竟被琴师当众讥讽“永远唱不出山”,连师傅都对他失去了信心,别人三年就能满师登台,他却整整跑了六年龙套。

王盘声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沪剧情有独钟,常常偷偷跑到戏班后台,看着演员们化妆、排练,心里满是向往。后来,他如愿拜入沪剧名家门下,本以为能开启顺遂的演艺之路,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那会儿的王盘声,性子内向得很,不喜欢抛头露面,平日里少言寡语,跟戏班里活泼外向的师兄弟比起来,显得格外“不起眼”。每次排练,他总是默默地站在角落里,认真听着师傅的教导,反复琢磨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可即便如此,还是没能得到认可。

有一次,戏班排练新戏,琴师看着站在角落里的王盘声,当着众人的面毫不客气地说:“这孩子性子太闷,嗓子也没什么特别的,我看啊,这辈子都别想唱出名堂,永远唱不出山!”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得王盘声心里冰凉。更让他难过的是,连一直教导他的师傅,也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觉得他不是吃戏曲这碗饭的料。

按照戏班的规矩,学徒三年就能满师登台,可王盘声却成了“例外”。三年期满,师兄弟都陆续开始在小戏里演主要角色,他却只能在后台帮忙搭搭戏、搬搬道具,偶尔能在戏里演个没有台词的“路人甲”,连露脸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这一跑龙套,就是六年。六年里,王盘声没有抱怨过一句,也没有想过放弃。别人在后台闲聊时,他在反复练习唱腔;别人演出结束休息时,他在对着镜子琢磨身段;哪怕是演没有台词的龙套,他也会认真研究角色的情绪,把每个细微的动作都做到位。

有一次,戏班要演一出经典沪剧,原本饰演配角的演员临时生病,师傅急得团团转,实在找不到人,只好让王盘声顶上去。这是王盘声第一次有机会演有台词的角色,他既紧张又兴奋,提前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还反复请教老演员,琢磨角色的心理。

演出那天,当王盘声穿着戏服走上舞台,开口唱出第一句时,台下瞬间安静了下来。他的声音虽然不算特别高亢,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把角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演出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傅也惊讶地看着他,没想到这个一直默默努力的徒弟,竟然有这么强的爆发力。

从那以后,王盘声渐渐有了更多登台的机会。他没有因为一点点成绩就骄傲,反而更加努力地打磨自己的技艺。为了让唱腔更有特色,他反复研究不同流派的唱法,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不断改良唱腔;为了塑造好每个角色,他深入了解角色的背景故事,把自己代入到角色中,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后来,王盘声在《碧落黄泉》中饰演“汪志超”,其中的“志超读信”唱段,成了他的代表作。这段唱段节奏舒缓,情感细腻,王盘声用醇厚的嗓音,把汪志超的思念与悲伤表达得入木三分,一经推出就风靡上海,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这段唱腔,连小孩子都能跟着哼唱几句。

除了“志超读信”,王盘声的“刘志远敲更”等唱段也深受观众喜爱。他在舞台上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艺术形象,无论是深情的书生,还是正直的君子,都被他演绎得活灵活现。他的表演不仅征服了沪剧观众,还让更多人爱上了沪剧这门传统艺术。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王盘声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对待晚辈更是倾囊相授。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王派”唱腔技巧传授给徒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沪剧演员,让“王派”唱腔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沪剧界的重要流派。

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王盘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龙套演员,变成了沪剧界的泰斗级人物。2014年5月,年过九旬的他,站在了上海市“白玉兰艺术”特殊贡献奖的领奖台上。当奖杯递到他手中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眼中满是激动,他说:“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唱沪剧,能得到这个奖,是对我一生艺术追求的肯定,我很满足。”

如今,王盘声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王派”唱腔依然在沪剧舞台上回荡,他塑造的经典角色,依然活在观众的记忆里。他用六年龙套的坚守,几十年对艺术的执着,告诉我们:所谓传奇,不过是把别人放弃的坚持,变成了自己一生的热爱。那些曾经的质疑和否定,最终都成了他成功路上最珍贵的垫脚石,而他的故事,也成了沪剧史上一段不朽的佳话。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