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沪剧老视频时,总会被一个甜润的声音勾住耳朵——镜头里的女演员眉眼弯弯,哪怕站在主角身边,一开口、一抬眼,照样能让观众挪不开目光。她就是倪幸佳,一个在沪剧黄金年代里,没抢过C位却活成“白月光”的演员。今天就来聊聊她的故事,或许能让你明白:真正的好演员,从不怕
刷到沪剧老视频时,总会被一个甜润的声音勾住耳朵——镜头里的女演员眉眼弯弯,哪怕站在主角身边,一开口、一抬眼,照样能让观众挪不开目光。她就是倪幸佳,一个在沪剧黄金年代里,没抢过C位却活成“白月光”的演员。今天就来聊聊她的故事,或许能让你明白:真正的好演员,从不怕当配角。
八九十年代沪剧“神仙打架”,她偏走“甜妹路线”杀出重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沪剧院,说一句“群星璀璨”毫不夸张。1974年那批进学馆的年轻人里,茅善玉、徐俊、孙徐春个个是“天赋型选手”,四年学馆生涯里,吊嗓子、练身段、抠台词,基本功扎实得能扛住任何大场面。一毕业登台,茅善玉演《一个明星的遭遇》里的周璇,一唱成名;孙徐春的老生腔浑厚有力,成了无数戏迷的“心头好”,他们很快就成了舞台上雷打不动的主角。
就在大家都往“主角光环”里挤的时候,倪幸佳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她没有刻意模仿谁的唱腔,也不抢着演大开大合的主角,反而凭着自己的“甜”站稳了脚跟。见过她的人都说,倪幸佳天生带着股温婉劲儿,眉眼间总含着笑,说话轻声细语,唱起沪剧来更是把“甜”字刻进了唱腔里——不刺耳、不张扬,像春日里的糖水,润到人心坎里。
那时候她常演配角,可能是主角身边的丫鬟,也可能是戏份不多的邻里,但哪怕只有几句唱词,她都能让观众记住。有戏迷说:“只要倪幸佳一出场,耳朵就自动‘聚焦’了,她的声音太特别,听着就舒服。”就这么着,她没靠主角头衔,反倒靠这股“甜劲儿”,在竞争激烈的沪剧圈攒下了自己的口碑。
一部《一个明星的遭遇》,配角竟让观众“反向记住”
我真正记住倪幸佳,是在共舞台看《一个明星的遭遇》那次。那时候这部戏有多火?开票当天就能卖空,剧场里挤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都站着人,大家都是冲着茅善玉演的周璇来的——毕竟她把周璇的娇俏、委屈、坚韧演得活灵活现,一段《天涯歌女》一开口,全场都安静了,连呼吸都怕打乱了她的节奏。
可偏偏在这么一场“主角高光戏”里,我注意到了演配角的倪幸佳。她在戏里演一个小歌手,戏份不多,只有两段唱词。但上台时,她没因为是配角就敷衍:穿着素雅的旗袍,站在舞台一侧,眼神里带着对“周璇”的崇拜,唱到动情处,指尖轻轻抬起,身段柔得像朵刚开的茉莉。最绝的是她的唱腔,那段旋律不算复杂,但她唱得甜而不腻,尾音带着点沪语特有的软糯,明明是配角的戏份,却让我身边的阿姨忍不住小声问:“这个小姑娘是谁啊?唱得真好听!”
后来才知道,为了这个小角色,倪幸佳没少下功夫。她特意去查了三十年代上海歌手的资料,模仿那时候的仪态,连走路的步子都练了好几天;唱腔上,她反复调整气息,就为了让声音更贴合“小歌手”的青涩感。有人问她:“就这么个小角色,值得这么较真吗?”她笑着说:“再小的角色也是戏里的一部分,观众看得出来用没用心。”
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留意倪幸佳的每一场演出。在《叛逆女性》里,她终于演了主角徐纫秋,搭档孙徐春。这次她没再走“甜妹路线”,而是把徐纫秋的叛逆与温柔揉在了一起——面对封建家庭的压迫时,她的眼神里带着倔强,唱词也多了几分力量;可到了与爱人相守的戏份,又变回了那个温婉的模样,唱腔软下来,连嘴角的笑意都带着甜。有老戏迷评价:“倪幸佳演活了徐纫秋,她的戏里有‘层次’,不是单一的好。”
戏曲遇冷时她没离开,如今还在为沪剧“破圈”拼劲
沪剧的日子也不是一直好过。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戏曲艺术慢慢“边缘化”,年轻人更爱听流行歌、看电视剧,沪剧剧场的观众越来越少,不少区级剧团解散,有些演员也转了行。那段时间,有人劝倪幸佳:“你嗓子好、形象好,不如去拍电视剧,比在剧团稳定多了。”
可她没走。她还是留在沪剧院,照样每天早上吊嗓子,没戏演的时候就去看老唱片,琢磨前辈的唱腔;遇到年轻演员请教,她也毫无保留,把自己练了几十年的技巧手把手教给他们。有次采访里,她说:“我从小学沪剧,这辈子好像就会干这个事儿。要是连我都走了,那这些老唱腔、老味道,不就没人记得了吗?”
这些年,传统文化慢慢火了回来,沪剧也开始尝试“破圈”,倪幸佳更是冲在前面。去年她和孙徐春合作复排《叛逆女性》,大胆加了钢琴伴奏——要知道,传统沪剧大多用二胡、琵琶伴奏,加钢琴还是头一回。为了让钢琴和沪剧唱腔融合,她和乐队反复排练,光是一段旋律就磨了两个星期,有时候练到嗓子哑了,含颗润喉糖接着来。
演出那天,当钢琴声响起,再配上她甜润的唱腔,台下的年轻观众眼睛都亮了。有00后观众说:“原来沪剧也能这么好听!倪老师的声音配上钢琴,一点都不违和,反而特别新鲜。”这场演出不仅场场爆满,还被剪成短视频发到网上,点赞量超百万,不少年轻人因此开始了解沪剧。
没当过大热主角,却活成了沪剧圈的“常青树”
现在提起倪幸佳,可能还有些年轻观众不太熟悉,但在老戏迷心里,她就是沪剧圈的“常青树”。她没演过多少大红大紫的主角,也没靠炒作博过眼球,就凭着对沪剧的热爱,一站就是几十年。
有人问她:“这辈子没当过大热主角,会不会觉得遗憾?”她总是笑着说:“遗憾啥呀?能站在舞台上唱沪剧,能让观众喜欢我的戏,这就够了。主角也好,配角也罢,能把角色演好,能把沪剧的味道传下去,比啥都重要。”
如今的倪幸佳,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有演出,还是会提前到场排练,上台前会仔细检查戏服、妆容,一点都不含糊。有时候她还会去学校给孩子们讲沪剧,教他们唱几句简单的唱词,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她就特别开心:“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沪剧,这门艺术就有希望。”
其实啊,像倪幸佳这样的演员,在戏曲圈还有很多。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流量的加持,却凭着一份坚守,把传统艺术的火种一代代传下去。他们或许不是最亮的星,却是照亮传统艺术之路的“微光”,而正是这些微光,才让沪剧这样的传统文化,能在岁月里慢慢沉淀,一直走到今天。
如果你也听过倪幸佳的戏,或者对沪剧有特别的回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聊聊那些藏在舞台背后的故事,也为这些坚守传统的演员,点个赞!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