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论事业上的成就,那绝对是相当耀眼的存在。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 23 日,其个人作品总票房已经超过450亿。
近期,某著名演员引发了网友的反感和质疑。
若论事业上的成就,那绝对是相当耀眼的存在。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 23 日,其个人作品总票房已经超过450亿。
功夫和演技,也令人称道,可圈可点。
有人扒出了他在采访和综艺中的一些言行,重新解读,有了异样的感觉:
在采访中,他的一些表述和肢体动作被认为是傲慢、爱吹嘘的表现。
比如他不断地反问:
“我跳过楼,你跳过吗”
“你被坦克压过吗”
……
他将自己与张译、胡歌等演员对比,直言 “他们没运动过”,很不屑的样子。
这种 “硬汉式自夸” 搭配上较为夸张的神情,被不少网友认为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说话。
此外,他曾不止一次宣称自己是“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后代、正白旗武状元世家”。但据考证,多尔衮根本没有子嗣,只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养子,清代W姓武状元也全是汉族。
看过他主演的电影,没看过相关的访谈,但如果网友的表述属实,还真的能想象出那全程“端着”的样子。
过度经营自己的人设,把自己放在一张高高的椅子上,居高临下地看人,甚至再罔顾事实地去包装,俨然成了某种高大上的形象代言人,就容易引发众怒了:
你膨胀啥啊,还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吗?
其实,这样的前车之鉴不是没有。
十年前,某著名男主持人就因为个人膨胀遭遇了事业的滑铁卢。
他少年成名,短时期内荣誉等身,迅速崛起,从此就有点飘飘然了:
他常常高调炫耀自己与世界名人的关系,动辄 “我的朋友克林顿”“我代表亚洲” 等,还说自己每年都会跟基辛格会面三次,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给他题过字,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曾帮他调整领结……等等。
他没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间把工作平台赋予的机会当成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恍惚中,认为自己已经能与这些政要、首富平起平坐,成为他们的圈内人、座上宾了。
久而久之,这种自负傲慢的言行引发了公众的反感。自我认知模糊,心又太大且急于成名、发财、升官,最终陷入了违法犯罪的泥潭,人设也随之彻底崩塌。
其实,早在1965年,金庸先生就通过《侠客行》中的白自在这个人物,做出过人生警示。
白自在早年服食雪山上异蛇的蛇胆蛇血,内力大增,三十岁便当上了雪山派掌门,数十年独步西域。
他自称是 “古往今来剑法第一、拳脚第一、内功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杰,大侠士,大宗师”,完全不把其他武林高手放在眼里。
他曾问弟子“祖师爷传下来的剑谱、拳谱有没有自己的武功高明”,有弟子刚要回答,就被他一掌灭了。
还有弟子调皮,在众人喊的口号 “雪山派掌门人威德先生白老爷子,是古往今来剑法第一……” 中擅自加了 “雪山派掌门人威德先生白老爷子自己说” 这 5 个字,白自在一听,当即一掌将其打得脑浆迸裂……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谦受益、满招损”的训诫。
倒不是说不能有一丁点的骄傲,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有很多的人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容易把机缘、运气、平台等客观因素带来的成功直接和个人的智商、能力、人缘画等号,把因为拥有资源而享受的尊重、迎合当成了自己的魅力。
这就有点错位了。这种认知如果不能迅速扭转,保持清醒,就极容易在虚幻的光环里变得膨胀起来。
要知道,人就像气球一样,膨胀了,其实分量并没有增长。
只是自我感觉比以前重了许多而已。(知人篇·读金庸)
来源:湖底浮萍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