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生万物》:抒写鲁南大地的家国情怀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27 17:44 2

摘要:近期,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爱奇艺“大家剧场”热播。该剧改编自作家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讲述了一段热血动人的山东故事。《生万物》起笔于1926年,北伐、农会运动、全面抗战等历史事件与背景,有时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因,有时则若隐若现,成为鲁南

电视剧《生万物》海报

近期,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爱奇艺“大家剧场”热播。该剧改编自作家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讲述了一段热血动人的山东故事。《生万物》起笔于1926年,北伐、农会运动、全面抗战等历史事件与背景,有时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因,有时则若隐若现,成为鲁南天牛庙村人物活动的远景。剧集的主干叙事与戏剧冲突则是围绕被土匪劫走的大小姐宁绣绣的人生沉浮与情感命运展开,由此演绎出一曲鲁南大地上的缱绻恋歌,其中有农民对土地的痴恋与执着,也融会了那里乡民的家仇国恨,谱写了一曲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刻进骨子里的土地情结与爱恨情仇

《生万物》从绣绣的悲情遭遇展开故事,直接切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革命时期鲁南天牛庙村百姓深受苛捐杂税的压榨,同时还有匪患(剧中称为“马子”)横行摧残的叙事背景。剧中绣绣的哥哥宁可金的地方团练武装与“马子”多次较量,在第20集达到高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期普通百姓的生存艰辛、朝不保夕;其时正处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农会、团结贫苦农民向地主要求减租减息,这在剧中有着清晰生动的呈现。穷苦人如铁头带头向宁学祥、费左氏这些大地主要求佃户永佃,不得随意废止佃户租种地主土地的权利或随意涨租涨息。此类情节在国产影视剧中多有呈现,有些直接激烈,有些则如该剧表现的,虽有冲突却偏向温和,同样映射出那一时期剧烈社会变革的丰富折光,展现了近百年前农民的命运沉浮与世态人心变化。

电视剧《生万物》海报

《生万物》中人物形象的定位立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其中包括爱地如命的吝啬地主宁学祥,作品改变了原作中他的命运走向,温暖细致地呈现了他在世事变迁中的人性转变——土匪再次来犯时,他不再吝惜钱财,但始终牵挂着女儿绣绣,显露了他隐藏的父爱;在抗战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他和村民们、女婿大脚一起烧粮食,这一行为让始终无法原谅父亲的绣绣最终与父亲和解……相形之下,对农户似更温和的费左氏视门楣清白如同生命,她对追求爱情幸福的苏苏的狠厉决绝则是封建思想戕害人性的真实体现。

剧中同样刻画了贫苦农民的人性复杂。如封二有抠门儿与算计的一面,但他对土地以“敬与养”为真谛的农经又渗透着农人的真挚与深情;封四夫妇好吃懒做、吃光耗尽家产,和土匪混在一起,引狼入室、祸害村邻,自己也落得惨死的下场;上梁不正下梁歪,儿子腻味长大后堕落为日伪汉奸,依仗日本人残害乡亲,最终重蹈父亲覆辙;而在绣绣、大脚影响下的弟弟没味则走了正道、能认清是非。费银子为了父母、弟弟、妹妹能活下去,虽然委屈却仍决绝地嫁给年长一辈的宁学祥。宁学祥死后,在绣绣的鼓励下,她开始认真思考人应该“活自己”的道理。

电视剧《生万物》海报

绣绣从无路可走、赌气嫁给封大脚,到二人先婚后爱、心心相印的过程,构成了全剧最重要的情节线索与情感流脉。剧中绣绣被掳走、被妹替婚这一强情节发展到第12集,随着封大脚与绣绣的真正结合,揭晓了绣绣完璧无瑕的实情,发展到第20集,土匪再次攻打天牛庙村时在全村面前揭晓了绣绣的清白,此情节的改编显露出编剧对绣绣的完美有着近乎执着的坚持。作品更在这一危机变故中让绣绣的家人、亲戚、村民悉数登场,尽显人性本色和内心变化,堪称是一幅鲁南村民的风俗画与心事图。该剧以优秀小说为基底,经由导演精心把控与演员精湛演技的加持,将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曲折多变的人物心理情绪错综交织,成就了作品的戏剧张力。

从真实粗粝到光明浪漫

《生万物》和《繁花》《北上》类似,并未对原作28章内容进行完整改编,而是截取新中国成立前的8章主体内容。剧集淡化了原作阶级斗争与暴力的描写,修改了地主宁学祥的命运结局以及其儿子宁可金的复仇举动,将情节改编为宁学祥向人民政府献出几百亩土地,宁可金成为八路军干部,最终从日本人手中解救了天牛庙村的村民,从而将原小说的真实粗粝风格改编得温暖光明。

电视剧《生万物》剧照

《生万物》汇聚众多演技精湛的老戏骨,但从人物形象的光彩来看,主人公绣绣和封大脚这对爱人尤为出彩。绣绣从个人的悲苦中走出、感受土地宽厚而奇妙的力量,带领村民种丹参苗、为村民直面土匪威胁,到在日本人面前不顾生命危险救护可玉以及结尾时做了村里的妇女队长,一步步显示出人物可信可感的精神成长。

从小说到剧集改编,该剧强化了封大脚对绣绣的暗恋,增添了封大脚为绣绣安排八抬大轿绕村三周以及先婚后爱一帘之隔、单挑土匪等情节,让这个人物充满魅力。剧中,封大脚不仅救了绣绣的命,让她重新拥有了温暖的家,更通过两场礼俗给了绣绣最大的尊重与珍视。这里的婚丧礼俗,绝不是热闹的戏剧桥段或为追求影像美感,而是融入了人物的性情,构成了强劲的情节逻辑。

该剧保留了大量原小说中的鲁南民俗元素,如踅谷仓民谣、铁牛的传说、农人农经等。创作者对这些元素信手拈来,再通过影像化呈现,进一步突出了鲁南地区的乡土气息与文化底蕴,让作品的年代感、地域性更加质朴鲜明。

来源:文艺报19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