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甄嬛到底是真不想进宫,还是嘴硬心软?这事儿,不只在剧里掀起风浪,连观众都常常吵成一锅粥。有的人说她嘴上说“我不想”,满城的人却都知道她不乐意,反倒把“低调”演得人尽皆知——怎么看怎么别扭。但话说回来,她的许多举动,又透着一种既无奈又坦荡的诚实。不想就不去呗,可
甄嬛到底是真不想进宫,还是嘴硬心软?这事儿,不只在剧里掀起风浪,连观众都常常吵成一锅粥。有的人说她嘴上说“我不想”,满城的人却都知道她不乐意,反倒把“低调”演得人尽皆知——怎么看怎么别扭。但话说回来,她的许多举动,又透着一种既无奈又坦荡的诚实。不想就不去呗,可她怎么每次机会摆面前,总是阴差阳错跟命运擦肩?她到底盘算着啥?其实吧,甄嬛的小九九,细琢磨还真不是一眼能看明白的。
甄嬛那天去庙里上香,说是祈福,其实心里装的都是“大赦”。她一心盼着能被贴张“牌子”,好体体面面地被淘汰回家。你说古时候的人,哪个不是虔诚的,哪能轻易在神佛面前逗闹着玩?她连许愿都不带犹豫的,可见那几分逃避后宫的心思,真不是装出来。你要说这是装,庙里的老和尚都得出来辩解。
再看她身边那一构人员配置,丫鬟流朱、浣碧,还有温太医、眉庄,她跟谁也没憋着,谁都知道咱甄小主就是不想去凑热闹。这喝茶唠嗑的时候,她话落句就是“宫里热闹不是我的菜”。但老实说,没谁当真会自断前程到这么彻底,除非…就是心里踏实想逃。
选秀那天,宫里姑娘们一个比一个花枝招展,各出奇招,不是比花色就是斗新意。唯有甄嬛,净身素衣,连耳饰都没戴——倒把那对珍珠耳环递给了安陵容。按大俗话讲,“不争不抢未必是输,但低调到脚脖子也容易被踩。”她这一副“我路过打卡”的态度,要不是心里没打算,也没几个姑娘能做到。
更有意思的是,夏冬春那桩小插曲。当大家都悄悄地当空气,谁也不敢惹那位厉害角儿,偏就是甄嬛站出来,帮安陵容解围。要真打算奔着“宠妃”去,这种时刻最该夹起尾巴。反而她无畏得很,好像根本不怕以后被人算计,也许就因为她一心想躲出这潭浑水,谁兴谁倒都与自己无关。
还有一幕,颇能说明问题。眉庄入选时,甄嬛眼神都呆了,叫她两声都没反应,愣是让眉庄用肩膀把她带魂儿拽回来。那种心不在焉,全是“完事儿了早回家”的写照——这要是真心想留,早八百个心眼伺候着。
后来出宫,她也开诚布公。跟眉庄说,自己本不是来留的。目的清清楚楚:走过场,哪量能留下。“留不下”才是她今儿最大的如愿。所以说,装不想进宫?人家压根不稀罕。
那话又说回来:好叶子都不乐意进温室,是不是因为温室不适合自己?甄嬛为啥非得离宫万里?四条摆上台面。
第一条,“皇上太大龄”。别看登基半年,年纪四十挂零。17岁的姑娘憧憬良人,多半还是书里写的白面书生。要说“许配于世间最好的男儿”,皇上这年纪和她爹差不离,谁看了不发憷?胤禛虽权力滔天,终究还是个老男人。
第二条,世间的“连理白首”可不是随便说说。甄嬛其实骨子里有点守旧,她想要那种一对一的婚姻——你是我的唯一。可后宫的规矩不是这样的,皇后早早有人了,妃子说到底不过“陪衬几位”,一分深情都奢侈。她琢磨的是如胶似漆的日子,而不是三千佳丽的冷板凳。
第三,深宫不比家园温暖,谁入了后宫谁才知道那是怎样的暗流涌动。她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保命最紧要。甄嬛小时候也许憧憬富贵,可等成熟点后,谁还幻想争宠那点虚名。外人只看见锦衣玉食,城墙内却是你死我活。
最后一条,“为人女”的孝心难舍。家中只有她这一个大闺女,父母老了指望她添半分安慰。进了皇宫,名字是皇家人,连父母见了都得下跪磕头,见面如见生人。她心里明镜似的——进宫不是福,是把所有的软肋都交给了命运。
外行看热闹,甄嬛早明白形势。她知道自己不合时宜,甄家身份也让她不能随便撂挑子。这事里头还有三道坎,别人说风凉话容易,轮到她只能硬着头皮过。
头一道,温太医曾有意“帮”一把,姑娘拒得干干脆脆。要觉着选秀多可怕,直接装场病不就完了?可这世道讲究门第声誉,装病是骗不过去的,而且她还有牵挂——亲妹妹年纪还小,若这次躲了,下次就轮到玉娆过苦日子,舍身保全至亲,她也是没得选。
第二道,太后的两番冷脸。刚到殿前,太后就挑她的“姓氏”刺儿。这事动了皇帝的名讳,甄嬛要不为自家姓氏据理力争,甄氏一族的脸也丢了个干净。这叫什么?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再后来,太后更绝。让嬷嬷砸杯子耍猫,甄嬛镇定如旧,没乱阵脚。这光景下,谁敢掉链子?她那份冷静,是给自家也是给门第争气,这是“该顺就顺,该硬就硬”。
三道坎走完,甄嬛心里肯定苦涩。人都说“不想进宫为啥还表现得踏实”,其实她哪有心思表演?宫里的一言一行都得步步为营,马虎不得。皇上突然问她,“哪个嬛字”,她没准备,只是条件反射地把脑子里最熟的那句诗讲出来——“嬛嬛一袅楚宫腰”。这句在古代偏冷门,但也是女孩子常常背的。她非但没故意显摆,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求自保。
大家都说,咱甄嬛聪明会装,其实换作你我,十七岁的年纪能在皇家大殿前保持镇静,怕不早就两腿打颤?再者,那年代女孩还流行“少说话、多吃亏”,她若刻意藏拙、不作声,反倒可能前程受损,吃亏更大。
说白了,她可能也是心存侥幸。如果真的注定躲不过,“被宗亲指婚”其实也算出路。嫁给果郡王那样的,既体面又没压力,至少比捱在深宫强些。她没刻意“怯场”,也没誓死不从。多少女子,不都是进退两难时想赖着命运分一分好坏?
很多人纳闷,甄嬛怎么看都“怕被选上”,又把“我不想进宫”搞得全世界都知道,摆明的是提前铺垫。不是怕别人笑话自己“水平差”,“落选丢脸”,她想告诉所有人:我本来就不愿意,是天意,不是无能。这种自尊与逞强,十七岁的姑娘身上也许刚好有着。
有些命运真的是你推一把躲一躲,反倒迎面扑上来。努力穿得素净,结果偏偏“出水芙蓉”招摇过市。两次被叫名字走神,反倒被皇上一眼相中,沦为宫里的眼中钉。一句随口的诗,却勾起了帝王的兴趣。宫斗里最怕的不是不努力,是“你越想低调,命越不让你作罢”。
甄嬛大概也是懵的吧。人生棋盘上,哪有那么多靠自己掌控的局?眉庄一声感叹,“老天有心,不忍明珠暗投”,说得也像是讽刺。往后几十年,她会否回想那天,心里其实就只有一个念头:我只想平安回家,可天不遂人愿。转念一想,也许所有的“不想”都比不过命运“非得要”。你信吗?
来源:在果园浇灌果树的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