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王艳富豪丈夫已被限消”登上热搜,大家第一反应是:昔日的晴格格怎么又被推到舆论中心了。
晴格格带货惹争议,豪门陷限消风波?她道歉后再开播,还能走多远
一条“王艳富豪丈夫已被限消”登上热搜,大家第一反应是:昔日的晴格格怎么又被推到舆论中心了。
巧的是,她刚完成今年第二场直播带货,两场合计拿下不小的销售额,风口浪尖就这样撞在一起。
先把时间线理清。
8月20日,王艳发视频道歉,说直播里让大家不舒服,自己会认真听意见。
没隔几天,她带着第二场直播回来,整体成交表现依旧亮眼。
8月24日,与她相关的另一条热搜来了:其丈夫被限制高消费,引发新一轮讨论。
而在更早一些的5月23日,公开的执行信息里就出现了最新一条限消令。
很多人对王艳的印象还停在《还珠格格》里那个温婉聪慧的晴儿,和《武林外史》里出场就惊艳的白飞飞。
这也让她的“豪门生活”更容易被放大解读。
比如那套顶层豪宅,窗外就是故宫屋脊线,空中花园四季常绿,几年前因为一条晒猫视频意外出圈,网友感叹“这才是隐形富贵”的现场感。
正因如此,她转身做直播时,争议也随之而来。
有人吐槽“隐形炫富”,觉得选品价格高、气质太“贵”。
她回应得不拗口,直接道歉,承诺调整选品、听取建议,这一步止损及时,也算给出了态度。
但舆论没有就此打住,因为另一条线同样牵动情绪。
丈夫王志才,曾经是北京房地产圈的风云人物,早年拿下王府世纪地块,后来还折腾过“长安8号”项目。
餐饮上也做过“大动作”,当年“金钱豹自助餐”在北上广叱咤一时,最终还是告别舞台。
房地产周期起起伏伏,项目命运有时并不只由个人决定。
现在公司成了被执行人,且多条限消信息在列,这是摆在台面上的事实。
限消令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
被限制高消费后,原则上不能坐头等舱、不能住高星级酒店,非必要不会安排豪华消费。
这不是“锤死谁”的标签,而是商业世界里的一次“警示灯”,提醒债务人尽快履行义务。
也正因此,外界会把镜头又推回王艳身上,猜测她为何密集开播、为何调整选品。
这些联想,我们能理解,但也该把“猜测”与“定论”分开。
回到直播本身,娱乐圈这一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带货路径。
一种是“性价比路线”,走爆款,走大众审美与钱包友好。
另一种是“高客单逻辑”,讲工艺、讲故事、讲生活方式,比如有的港风名人主打贵价单品,但用专业力打动目标人群。
王艳过去的生活方式天然偏向后者,可大众平台的情绪又更看重“共感”和“务实”,这就需要她在“质感”和“价格”之间找新的平衡点。
她的优势也很明显。
首先是信任度底子还在,晴儿的人设多年未塌,观感温柔、克制、得体。
其次是镜头感和叙述能力在线,讲产品能讲出生活场景,不是纯口播参数。
问题在于,镜头之外的物理环境——比如背景一角的视野、摆件、穿搭——都可能被当成“隐形炫富”的证据,这对团队控场和选场提出更高要求。
有人问,既然争议大,为何第二场还敢开。
很现实的一点,这门生意正在从“流量争夺”走向“复购争夺”,越早调整就越可能把公域的围观变成私域的信任。
她在道歉后快速上线,确实像一次“压力测试”:选品价格有没有下探,品类有没有更贴近家常,话术有没有少点“贵妇心情、多点用户视角”,观众会用下单与否给出答案。
当然,也别忽略时代背景。
这几年房地产行业经历寒潮,昔日的大佬们不止一个遭遇债务风波,连带家庭成员被更多地放在放大镜下。
明星跨界直播已不是“副业”,而是实打实的第二赛道,节奏、供应链、售后、合规,一个都不能掉链子。
平台对“炫富”“奢靡”的调性审查也更严格,越靠近争议边缘,越要谨慎。
说句公道话,把家庭与个人职业一概而论并不公平。
王艳的公众身份、她选择怎样与消费者沟通,这是她能掌控的部分。
把直播间搭成“人人都能走进去的生活方式店”,比把镜头对准窗外风景更重要。
如果第三场开始能看到更多耐用品、基础款、好用又不“刺眼”的东西,舆论的风向也许就会顺起来。
至于“豪门限消”这件事,结果还要看法律与市场怎么给出答案。
在那之前,少一点道德审判,多一点理性观察,才是对所有当事人最起码的尊重。
毕竟,演艺圈的流量热闹来得快,真正能留住人的,还是长期的专业和诚意。
最后留个小问题。
你愿意在她的直播间再给一次机会吗,前提是价格不端着、选品更接地气。
如果答案是“愿意”,那就让第三场的选品单说话吧。
来源:枫桥上静听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