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立人的葬礼,冷得让人打哆嗦,不光是天冷。家里人抱着痛,送了他最后一程。这场家祭,没有万人空巷的壮观,也没有口号横幅,就是一家人,衣服简单,笑声都收进嗓子眼——跪在冷地上,磕头的动作慢得像是舍不得离开。
孙立人的葬礼,冷得让人打哆嗦,不光是天冷。家里人抱着痛,送了他最后一程。这场家祭,没有万人空巷的壮观,也没有口号横幅,就是一家人,衣服简单,笑声都收进嗓子眼——跪在冷地上,磕头的动作慢得像是舍不得离开。
最扎眼的,还是站在中间的那两位女人。家里人背地叫她们“老夫人”和“小夫人”,可这会儿,没有大小,只有哀伤。其实你要真说起来,这俩人的故事,比电视剧里还绕。第一眼看,是彼此的对照,一个挺直身板,一个需要别人扶着。但她们没红过脸,只是各自站在孙立人生前喜欢的那个位置上,如今要一起面对送别。
张美英其实是后来进孙家的。外头有人说她运气好,其实亏也不小。生前她最常做的事,大概就是操心——管家里老人、孩子、饭桌,哪头都不能落下。她一共给孙家添了四个孩子,说是丁兴旺了,可哪有那么简单。想到孙立人那些年颠沛流离,回来总是要女人擦干净拖鞋、说句“赶上了饭点”,她心里哪有怨?照别人家,在男人心里能分多少位置,要每天和另一个名义上的“姐姐”共处?但张美英还是分得清“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道理——家里人和和气气,一切好过外人指点嚼舌根。
而那位张晶英,“老夫人”,年轻时候可不弱。人家是孙立人真正的恋人,早年自由恋爱那种不畏风浪。那会儿,什么政局变动、家道起伏,她硬是跟着孙立人南征北战,哪怕吃苦头也不肯落单。岁月就是这么个玩笑——感情有了,却终生没能为孙家添下一子半女。为这个,她私下落过泪,但丈夫从没叫她一声“无用”。反倒是到了张美英嫁进来,她还主动撑持,甚至帮着照看小的、打理家事。张晶英的宽容,不是作戏,是真心热爱那个男人,也能咽得下苦。
两个人,名字只差一个字,却没见过一场明刀明枪的争抢。有人说,她们这叫“时代的女人”——懂得进退,把个人的小我收起来,撑起一个家。她们每人在孙立人的生命里,都扮演过不可替代的位置。张美英生孩子、操持家事,张晶英稳住情感、照料精神。或许,这就是孙立人能东山再起、能在炮火与流放之间不倒的底气吧。
家祭上,张美英手里的香烛慢慢冒烟,眼睛却死死盯住灵前孙立人的遗像。说不出的复杂——既有感激,也有委屈,还有点如释重负。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但在这屋子里的女人,根本没有什么关。她们自己就是门,就是那道让孙立人一进一出,却始终不会无家可归的门。
张晶英这时几乎站不住,身子一晃一晃,但就是不肯坐下。她以为这样孙立人看见,还会像年轻时走进帐篷那样,一眼招她过去。可那天,没人来拉她的手。四周的人小声劝她歇歇,她只是摇头。或许,她正回想着那些没有硝烟却一天难过一天的流亡生涯,回想着一张小桌、两碗面,对着旧时照片发呆。
外头雪没停,家里人却还要撑起生活。丧事后不久,张晶英像是了了一桩心事,很快也去了。一些人说她是随丈夫去了,也有人说她本来就身体不好。反正人走了,没再多出什么风波。这时候,家里倒像轻了些。张美英成了“大家长”,儿孙围着她转。可人老了,说平静,其实更容易想起往事。孙立人那些年,人前是铁骨铮铮,回家却最念念不忘桌上那碗家常炖肉。张美英偶尔唠叨起孙将军年轻时的牛脾气,边说边乐,孩子们听了却没什么概念——那是他们没见过的父亲。
后来,张美英安安稳稳熬到九十多岁才走。身边围的人多,孙家的孩子都各有奔头。她不是个爱张扬的老太太,死后留的话也简单:别折腾太大阵仗,家里热闹点就好。倒是有个外地来的亲戚悄悄合了张美英和张晶英的合照,说这两位生前没怎么分你我,死后也要挨着。
想想也是,历史书里写的大人物,传奇故事那么多,功过是非一大堆。可回到家里,所谓“英雄”,其实也是做儿子的、做丈夫的、在餐桌前和家人抢最后一块红烧肉的那个人。张美英和张晶英,她们其实比谁都知道这一点。
人都说女人命苦,遇上大时代。可细看这些看似柔弱的女人,她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大起大落,手里端得是各自的份量。一个家,有时候就是靠着这样平凡却不服输的女人,才能在兵荒马乱后,还剩下团圆饭一桌。
那个冬天之后,孙家陆续有人离开,也有人出生。关于孙立人的故事,关于那两位夫人,家里后辈偶尔会讲起。有敬仰,有叹息,更有说不清的留恋。人世浮沉,最难的是交出真心。英雄成败,倒在其次了。
到底是铁骨,也有温柔乡。到底是雪夜,也有人在灯下守望。我们常说大人物如何如何,其实拆开一看,日子不过就是一口粗茶淡饭,一段意难平的柔情。至于余下的,留给子孙慢慢琢磨,也未可知吧。
来源:荷塘的幽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