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总在荧幕前为演员的光鲜惊叹,却很少去想:那些站在镜头边缘、连脸都看不清的人,究竟在为什么而坚持?在横店,二十万群演挤在这条通往星光的路上,可这条路,早已不是独木桥,而是一片人山人海的红海。更讽刺的是,这片红海里,美女多到“泛滥成灾”,可大多数人,却连一句台
你有没有想过,当“一夜成名”成了流水线上的消费品,梦想本身会不会也变成一种过剩的库存?
我们总在荧幕前为演员的光鲜惊叹,却很少去想:那些站在镜头边缘、连脸都看不清的人,究竟在为什么而坚持?在横店,二十万群演挤在这条通往星光的路上,可这条路,早已不是独木桥,而是一片人山人海的红海。更讽刺的是,这片红海里,美女多到“泛滥成灾”,可大多数人,却连一句台词都等不来;有人日复一日穿着古装在烈日下站十几个小时,只为挣80块钱的盒饭费;还有人,干脆把“当群演”活成了逃避现实的借口——不结婚、不奋斗、不规划,成了“光棍懒汉”的避风港。
这不是梦想的溃败,而是梦想被工业化之后的必然畸变。
当梦想被明码标价,你还敢谈热爱吗?
在横店,梦想是能用Excel表格量化的。一份群演排班表上,清清楚楚写着:“前景群众:120元/天;背景群众:80元/天;有台词角色:300-500元,需试镜。” 你以为的“试镜”,可能只是导演头也不抬地问一句:“你会哭吗?会就站左边。” 没有演技培训,没有职业路径,甚至连社保都没有。这群人里,有刚毕业的表演系学生,也有从工厂辞职追梦的小镇青年,还有把“进组”当成跳板的网红预备役。
可问题是,每年新增涌入横店的群演超过五万人,而真正能“上桌吃饭”的,不足1%。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影视群演平均年收入不足2.3万元,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扎心的是,其中女性群演占比高达65%,但能拿到有台词角色的比例,却不到男群演的三分之一。所谓的“美女泛滥”,本质上是一场结构性的资源错配——市场不缺漂亮脸蛋,缺的是让她们发光的机会。
于是,很多人干脆不发光了。
我认识一个在横店待了七年的群演老张,三十出头,山西人。他跟我说:“我现在最怕过年回家,亲戚问‘混得怎么样’。我说‘拍过戏’,他们眼睛一亮,结果一听‘跑龙套的’,立马就冷了。” 他租在横店郊区的农民房,月租400,墙上贴着十年前的明星海报,床头堆着没拆封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等剧组来挑人,挑不中就去工地打零工。七年,没签过经纪公司,没上过正经综艺,连抖音粉丝都没破万。
像老张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早已被系统性地边缘化。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慢慢从“想红”变成了“不想走”——横店成了他们的精神温水锅。这里有廉价的住宿、混乱的社交圈、短暂的镜头幻觉,足够让人在“我离明星只差一次机会”的自我催眠里,虚度十年。
可我们真的只需要更多明星吗?
换个角度看,横店的困境,其实是整个娱乐工业的缩影。我们疯狂追捧流量,却忽视了内容;我们渴望下一个“爆款”,却不愿意给“慢成长”留空间。平台要的是即战力,资本要的是回报率,观众要的是“立刻精彩”。于是,群演成了消耗品,而不是演员生态的起点。
有没有可能,我们不该再问“他们该何去何从”,而是该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影视行业?”
如果明天起,所有剧组必须给群演上社保、提供基础演技培训、设立晋升通道;如果平台愿意为“群演成长纪实”类节目买单;如果观众能对一张陌生面孔多一点耐心——也许,横店就不会再是梦想的坟场,而真正成为造梦的起点。
当然,也有人会反驳:这太理想化了。市场就是残酷的,淘汰是常态。可问题是,当一种“常态”让二十万人陷入集体迷茫,我们就该怀疑:是不是系统本身出了问题?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几个站在C位的人了。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那些站在光外的人。他们的命运,不只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整个行业价值观的投影。
下一个爆款诞生之前,或许我们更该问一句:谁来为沉默的大多数,点亮一盏不那么刺眼、但足够温暖的灯?
来源:宠咖阁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