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投资方撤资后郑晓龙自掏500万拒用流量明星,孙俪为3分钟舞蹈训练半年脚踝多次受伤,这个穿79元鞋的男人到底在坚持什么
投资方撤资后郑晓龙自掏500万拒用流量明星,孙俪为3分钟舞蹈训练半年脚踝多次受伤,这个穿79元鞋的男人到底在坚持什么
自掏500万。
当投资方因为他拒绝启用某当红小生而撤资时,郑晓龙说了这么一句话:“演技撑不起角色。”然后就真的自己掏钱补了缺口。
那是个什么样的夜晚?签完银行转账单,他大概也会想,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观众什么时候变成了可以被随便糊弄的傻子?
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觉得他有点像个过时的理想主义者。
十年前拍《甄嬛传》的时候,这个行业还没有完全疯掉。
郑晓龙要求孙俪提前半年学古典舞,就为了3分钟的“惊鸿舞”。投资方觉得他在搞什么名堂,半信半疑地看着他折腾。
“观众能看出真假。”他坚持不用替身。
孙俪每天训练4小时,脚踝扭伤过好几次。剧组请来国家级舞蹈老师,连茶杯怎么摆都要翻清代宫廷画。很多人私下里说他“瞎折腾”,钱多得没地方花。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看到了。只是现在想想,那可能是古装剧的黄金时代。
蒋欣试镜华妃的时候,郑晓龙开始觉得她“不够跋扈”。直到看了即兴表演,那种骨子里的张扬和脆弱同时存在,他才点头说“就是她”。
后来那句“贱人就是矫情”火遍全网,其实是蒋欣自己加的台词。
演员们说他从不骂人,但一个眼神就能让你知道哪里不对。孙俪这样描述过他。这种无声的权威,大概来自对作品的苛刻。只是在这个什么都能将就的年代,这样的苛刻显得有些…怎么说呢,不合时宜。
不过生活中的他,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甄嬛传》拍摄期间,妻子王小平为了还原历史细节,查资料查到住院。郑晓龙每天收工后直奔医院,一边照顾妻子一边讨论剧本修改。王小平后来说:“他拍戏凶起来六亲不认,但回家会给我煮粥。”
从校园时代开始的爱情,几十年过去,还能保持这种“公私分明”的默契。这在娱乐圈,算是比较少见的了。
但他的固执,是要付代价的。
《红高粱》开拍前,投资方死活不同意用周迅,觉得她“不够土气”。郑晓龙力排众议:“好演员能突破形象。”为了还原高粱地实景,他带团队在山东种了100亩高粱。那年干旱,差点颗粒无收。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值得吗?
“观众不是傻子,烂片骗不了人。”他在后来的采访中这样回答。可是现在的观众,真的还在乎这些细节吗?
群演们记得一个细节。《芈月传》拍摄那年夏天,40度高温,大家穿着厚重铠甲。郑晓龙看到后自费买冷饮,每人还加发200块钱。
“他记得我们每个人的脸。”有群演这样说。
这些事情从来不会上热搜,也不会有营销号写。但它们构成了一个导演的全貌。
说起来,郑晓龙的父亲郑榕是话剧《茶馆》里的“常四爷”。从小在后台看戏长大,“戏比天大”这句话他听了无数遍。父亲晚年住院,他每天拍完戏去陪床,两人讨论表演到深夜。
云南有两所小学,长期收到他的资助。这事直到2018年学校感谢信曝光才被人知道。工作人员说,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作品要热闹,做人要安静”。
面对“古装剧教父”这样的称号,他总是摆手:“《甄嬛传》火是团队的功劳。”到现在还不用智能手机,剧本都是手写的。相信“慢工出细活”。
这样的人,在这个什么都要快的时代,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十年过去,重温《甄嬛传》的网友还会感叹服化道的精致。可是有几个人会想到,这些精致的背后,是一个导演的偏执和坚持?
伦敦街头那个下午,郑晓龙穿着79元的国产运动鞋,帮路人拍照。被认出后,他婉拒合影但耐心聊起拍戏的往事。妻子在旁边调侃:“他唯独高调的时候就是催我交剧本。”
很快他们就消失在人群中。就像这么多年来的生活方式——作品在聚光灯下,人在日常里。
有些坚持注定要在时间里才能看出价值。只是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行业里,还会有多少人愿意等呢?
来源:小甜聊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