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退赛,脱人倒油:脱口秀撞梗抄袭难定义?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8-26 23:42 5

摘要:两档脱口秀节目播到现在,都快进入尾声,Kid却突然宣布退赛,因为他在总决赛中的部分内容和孙书恒直播的内容类似。

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两档脱口秀节目播到现在,都快进入尾声,Kid却突然宣布退赛,因为他在总决赛中的部分内容和孙书恒直播的内容类似。

Kid说在决赛前没有看孙书恒的直播,但两人都创作出了比较相似的内容,是“撞梗”了。

孙书恒infp式回应,在Kid评论区说“咱开放麦见”,Kid回“包的”。本以为这事算完了,但紧接着很多脱口秀演员“下场开团”了。

鸭绒发微博说“丧事喜办,是大剥削”,疑似阴阳。嘻哈、大国手、史密斯、王梓晗纷纷点赞。嘻哈还转发了这条微博说“黑白颠倒,是好斟酌”。

后来佳佳、吴鼎、黑灯也都发声了,最搞笑的是林简七,竟然还发到“寒山四(高寒和小四爷cp)超话”去了。

网传Kid是因为“抄袭”被笑果文化处罚禁演了,所以脱人们开团算实锤了?

张鼎写了段“判词”继续倒油,说“抄袭惯犯K老师”、“决赛被剪名次失”,还自己扒5年前就开始锤Kid洗/融/抄梗。

只有小佳力挺Kid,说他“半夜三点多还在改稿”,“他不是king,也没有key,他就只是Kid”。

最奇怪的是嘻哈,明明愤怒发声两次,说“好段子如果是抄袭别人的,就是一张烂纸”,却在小佳这条力挺Kid的微博下比心,看不出立场。

而王越则发微博呼吁“出一套系统判定撞梗抄袭和洗稿”,不要自己人搞自己人。

目前Kid决赛段子没有放出来,无法公开审判,真相众说纷纭。但今年《脱友2》和《喜单2》开播以来,撞梗这事不算新鲜。

撞梗和抄袭有本质区别,抄袭是恶意复制别人的创作,明知故犯,文本中有大面积内容都相似。撞梗则是各自独立创作,某个点子或套路十分相似,纯属巧合。

排除抄袭的可能,脱口秀演员们越是“撞梗”,越考验观察生活后提炼观点的能力,比的就是谁更好笑,谁更能让观众共鸣了。

来看看都有哪些人“撞”了?

撞题材组:月经、死亡与“机器人”

最先撞的是题材,很多话题说了不止一次,比如有不少女演员聊月经。

Echo说的是卫生巾价格。她算了一笔账,每个月买卫生巾至少要花50块钱,还不算暖宝宝、痛经药、洗衣液。这笔开支很贵,所以月经应该按财产分配。

她的段子胜在角度陡峭,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月经衍生出的消费问题,后来还延伸到“从来没因为月经请到假”,字字句句都是“房间里的大象”。

甜甜聊的是“月经羞耻”,说小时候去超市买卫生巾,店员总会用黑色袋子装起来,也不明白为什么卫生巾广告上的女生能“飞天遁地”,长大后才懂原来是加了荧光剂?

甜甜的话题犀利,但切入点不算新,“用黑色袋子装卫生巾”的话题在热搜上被大规模讨论过,写成段子后再咀嚼一遍,没有赋予新观察,加之表演略显严肃,观众们听了有点“不敢笑”。

相比起来王越视角更稀缺,她把痛经具象化,以超越女性体验的表达终于让男生也懂得了什么是痛经:几个人端着你腿去撞树,还连撞七天。

王越这一场的成功之处在于她不仅是寻求有共同经历的女性共鸣,而是站在宏观角度,将“月经”这个单一性别议题“全民化”,让没有过月经体验的男生也能理解女性困境。

她也不只是呈现困境,还给出解法,为整个表演赋予了更高层次,我愿称之为脱口秀聊月经最强者。

另一个撞题的同样是“禁忌”,陈艾和步惊云在同一天更新的两档节目里,各自提及了“死亡”。

陈艾以“家住火葬场附近”为切入点,说这事让她感到人生都有了退路,也不怕被催婚说死的时候没人送终了。

她说90多岁的姥姥快去世时,所有人请假坐最快的飞机回去给姥姥送终,送了两个多月姥姥还很精神,“没送到位”就“先回去了”,临走姥姥还要“送送她”。

陈艾的“地狱笑话”对生死进行了新颖阐述,让人豁达面对死亡,但她的表演风格倾向于冷峻黑色,跟“火葬场”适配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

另一边,恰好步惊云也在“送姥爷”,她说5年前姥爷突发脑溢血,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姥爷后来挺过来了,却像变了个人,把攒的钱都花光了,一回家就躺着点外卖、刷视频,终于在85岁的时候学会了爱自己,还劝她“想干啥赶紧去,别老了以后在这后悔”,劝大家要像姥爷一样“向死而生”,活得发疯。

步惊云一向擅长“轻拿轻放”,把沉重议题以轻松的方式说出来,实名演绎了“笑对死亡”。

这个梗撞得难分高下,两者都将死亡这件“人生大事”描绘得生动有趣,用幽默消解沉重。从相似事件出发,却有不同思考。

年度热词“AI”也被撞梗了,00后复旦男大陈鸣飞说参加短诗比赛时发现有个“AI赛道”,要求体现出人机协同的美感。

陈鸣飞的段子里体现了人类对AI的“技术焦虑”,因为课堂上有同学提问,说如果我没有用AI“作弊”,但其他同学用了,不就比不过了吗?

而老师把摄像机关了,跟大家说了几句实话:AI发展没几年,很多相关规定都很灰色,所以只要没人管,你就随便用!

因为缺乏社会经验,陈鸣飞对AI焦虑的观察更倾向于学生视角,稍显稚嫩。

而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的计算机硕士赛文,视角更社会化。他早就把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用到了工作中,尤其是他的领导,堪称“AI梦男”,总盲目迷信AI却说不清楚需求。

两人都以“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做文章,但陈鸣飞着眼于AI伦理,而赛文强调的却是AI局限,他们都敏锐察觉了AI大规模应用背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只是赛文胜在专业性强,场景描述细致,能戳中更多职场人。

撞梗组:新裤子、西湖醋鱼与莆田鞋?

撞梗的人就更多了。年初付航跟新裤子乐队“双厨狂喜”了,新裤子带猴蹦迪,唱了一首“我需要一个猴子”版《你要跳舞吗》,结果今年“新裤子”竟成了脱口秀热梗?

李宇春讲脱口秀时就cue了一次,借由“新裤子穿裙子都不值得上热搜”,吐槽自己穿裙子不该上热搜。但这个梗加得比较像硬cue,没有为整场表演加成。

何广智讲“体检段子”时是贴脸开大,舞到了摇滚圈。他说摇滚人要是去体检,到了“肛门指检”的环节,发现得了痔疮,那一定是“痛”、“痒”,并赶紧买条“新裤子”。

他的用法很微妙,用谐音梗把滚圈两大知名乐队“打包带走”了,笑点是扎实的,还顺便“嘲讽”了摇滚人的“独特气质”,包袱更响。

嘻哈讲在飞机上遇到“洗秋裤”的奇葩旅客时也cue到了,说警察过来把这群“秋裤子乐队”带走了。嘻哈没有硬cue“新裤子乐队”,但结合段子里的事件,一群因为秋裤而吵架的乘客的确像“秋裤子乐队”,是高级的挪用。

但怎么,你们脱口秀团建是捅了新裤子乐队的窝吗?

跟“新裤子乐队”有相似命运的是“西湖醋鱼”,因为“难吃”,接连被张骏和翟佳宁吐槽。

张骏说,如果一个菜大家都觉得好吃,会成为预制菜流传到上海这种大城市,除了“西湖醋鱼”。而上海没有一条西湖醋鱼,很可能是流传过来之后,又流传回去了。

上海或许有西湖醋鱼,但张骏用“学术式”分析法证明了西湖醋鱼的难吃,只字不提难吃,大家还是都get能到,十分巧妙。

翟佳宁则是贴脸开大,说用最新鲜的鱼、最正宗的醋,做出来却又酸又腥。相比起来大翟的“攻击”更直接,配上满脸嫌弃的表情,难吃两个字很具体。

最后只有李宇春为西湖醋鱼发声,说她每次去杭州都吃西湖醋鱼,因为“杭州还有什么呢?”

我想说李宇春的这波“攻击”最高级,明明是在发声,却更坐实了“杭州美食荒漠”。杭州带着西湖醋鱼一起退出群聊:我没惹你们任何人!

《两只老虎》也被撞梗了,得过乳腺癌的王颖讲述手术经历时提到,她用唱儿歌来缓解术前紧张,但越唱越紧张。因为老虎一只没有眼睛,另一只没有耳朵,但它们有八个乳房!

我是没想到这首儿歌还有这种用法,王颖也算是给儿歌赋予新视角,而她经历病痛还能笑对苦难,是当之无愧的勇者。

庞博开场时也唱了改编版《两只老虎》,说是演员们给黑灯和小佳写的双人专场开场曲,说两个演员都“跑不快”,而且一个没有眼睛,一个手在哆嗦。这属于是硬cue的内部梗,但众所周知脱口秀演员有夺笋,包袱最后也响了。

还有个梗撞得微妙,是高中班主任墩儿和中专生小奇,两人分别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撞到了同一个梗“学生气”。

墩儿说她的同学当老师之前上网搜攻略,找到“新教师发火逐字稿”,每天上网“学生气”。

小奇讲的是中专生找不到工作的困境,有个hr告诉他,不要中专生是因为你们没有“学生气”,容易当刺头,原来大学生是“没学过生气”?

他们出梗的方式相似,都因为“学生气”有了困境,才有了双关的“学习生气”。但两人的视角恰好相反,站在老师和学生这一相互对照的特殊身份两面,合在一起看比的不是段子高低,而是不同身份却有着相似的烦恼。

曾开过双人线下专场的林简七和高寒也撞梗了,两位老搭档隔空在两档节目里提到“莆田鞋”。

林简七说小时候穿假鞋,被同学嘲笑,他反驳说“在你那是假名牌,在我这是莆田正品”。

高寒就更惨了,家里的养鸡场一夜破产后他从“婆罗门”变成了“穷门”,所以穿的是“阿迪达达斯”,连莆田鞋都算不上,是假莆田。

但高寒心态很好,认为这假的假鞋不就是真的吗?

要不怎么说林简七和高寒能开双人专场?敢情都出身“穷门”,是穿着同一代“莆田鞋”长大的兄弟。

但林简七给假鞋赋予了“莆田正品”的概念,是为“莆田鞋”正名,荒谬却还是略胜一筹。高寒的“假的假鞋是真鞋”有点绕,听上去就没有“莆田正品”这么炸裂。

为什么脱口秀演员这么容易撞梗?

两档节目一路追下来的观众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撞梗的概率这么高?是选手们互通有无?还是一起开选题会了?

《喜单2》和《脱友2》还有着共同的编剧张灏喆,难道他是双面间谍,给两头输送段子?

我倒觉得“撞梗”这事不太可能是演员和节目有意为之,更多的是无意识。Kid退赛后,有选手站出来“倒油”暗指他抄袭,但也有人发声维护,足以说明单口喜剧“撞梗”和“抄袭”的边界很难定义。

脱口秀讲究文本,涉及到文本就容易“撞梗”、“撞选题”、“撞素材”。脱口秀演员越来越多,段子届没有查重系统,撞梗的概率就很高。

教主刘旸就曾讲过,如果跟演员朋友共同经历一件事,谁能把这事讲成段子,就看谁先抢到共享单车去开放麦讲。

这虽然是梗,但足以见得圈子就那么大,演员们生活中遇到相似的事或有了共同困境,产生同样思考,写进段子里很常见。很多时候看了太多相似话题,思考时也会走入相近趋向。

撞梗这事背后也暴露了单口喜剧现状,有利也有弊。有利是演员们一股脑的输出,能体现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脱口秀是很具有当下性的表演形式,如果这两年去看美国脱口秀,会发现一大批演员都在变着法吐槽特朗普,撞题撞得是一刻不停。

中文脱口秀一路看过来的观众也会发现话题的变化。

2016年的《今晚80后脱口秀》,王建国就曾聊了当时刚开放的“二胎政策”。现在十年过去,生育率更低,三胎也开放了,回头再看倍感唏嘘。

目前的热门选题基本是职场、女性困境和底层生活三把抓,都是当下大多数普通人的困境。

或许等过了这个时期,下一个十年回头再看,某些问题改善了,某些困境被解决了,这些段子都成了封存在屏幕里的时代记忆。

弊端就是脱口秀之所以频繁撞梗,本质上是对公共表达的监管力度收紧,不少题材成为“创作禁区”。

演员们只能被迫转向更安全的领域,聊个人生活或吐槽职场。

说起来很无奈,脱口秀的魅力在于对社会现象的“冒犯”和“批判”,如此一来题材深度和吐槽力度极大降低。部分内容最后只沦为情绪宣泄,缺乏对复杂问题的深度思考,深度和敏锐度都在下降。

不管对演员还是对观众来说,都令人惋惜。

E姐结语:

Kid退赛这事算是给脱口秀行业敲响了一个警钟,如何界定抄袭和撞梗的边界?该怎么保护原创?如何建立行业规范?都是脱口秀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撞梗”这事也不是第一次了,前几年的节目里也有,当时大家还图个新鲜,对演员们讲的同质化段子不算敏锐。

现在撞梗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也是因为观众逐渐陷入审美疲劳。

脱口秀发展到现在,已经培养出一批资深观众。他们对于“预期违背”等笑点的敏感度极具下降,需要更复杂的逻辑或情感共鸣给出强烈刺激。

其实两档节目都明显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年都引入一大批新鲜血液。新人们的表演风格各不相同,擅长的题材也不同。

尽管撞梗仍难完全避免,但至少行业正在尝试打破僵局,努力拓宽题材边界,为脱口秀的未来注入更多可能性。

或许,这正是脱口秀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必经之路。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怎么看今年脱口秀的“撞梗”?

来评论区说说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来源:高能E蓓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