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杀6年,劣迹艺人翟天临今成香饽饽,继文章后也走上这条路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6 15:41 2

摘要:上海剧院最近一张巨幅海报,让许多人停下脚步,曾因丑闻远离公众视线的翟天临,现在站在话剧《笑之大学》宣传照的C位,这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6年前,翟天临学术造假风波震惊全网,丑闻被扒后,他不仅失去引以为傲的博士学位,也从此消失在大众视线当中。

可没想到6年后,他居然复出了,还公然出现在上海剧院的宣传海报上。

劣迹艺人成为香饽饽,这是怎么回事?

上海剧院最近一张巨幅海报,让许多人停下脚步,曾因丑闻远离公众视线的翟天临,现在站在话剧《笑之大学》宣传照的C位,这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他啥时候复出了?

19年翟天临因“知网是什么”一句问话,引发了学术造假风波,他因论文查重率高达36%,其博士学位和北大博士后资格均被撤销,事件发生在2019年,距今已有6年。

他因此失去了所有荣誉,学术导师资格被撤销,舆论将他推向风口浪尖,他几乎从大众视野中消失,而每年毕业季,“天临祭”也成为学生们宣泄不满的方式,这甚至推动了学界论文查重标准的进一步收紧。

可自从2020年起,翟天临便低调地在北京、上海等地小剧场参演多部戏剧,如今他在话剧界已活跃了约五年,直到近期因上海剧院的巨幅海报才再次被广泛关注。

他目前在话剧《笑之大学》中担任C位主演“椿一”,这部剧将在国庆档上演,已开始售票。

既然能演戏为啥他不再进入娱乐圈,而是选择去演话剧?

因为话剧更强调演员的现场功底和表演深度。艺人可以借此机会重新专注于演技打磨,而不是流量炒作。

文章就是如此,12年前,“周一见”事件被曝光,这起丑闻直接导致他的演艺事业一落千丈,在电视圈里几乎找不到他的身影,但是他并没有就此远离娱乐圈,而是选择扎根话剧。

但文章也并非第一个这样选择的人,大约18年前,演员屈中恒在2006至2007年间因吸食大麻被捕并短暂服刑,他曾公开承认涉毒,央视对此进行了报道,官方也勒令他戒毒。

虽然他因此被打上“劣迹艺人”标签,但由于事件发生已久,现在许多人对此知之甚少。

这些劣迹艺人,在光鲜亮丽的影视综艺领域,几乎已失去立足之地,他们普遍面临着严格的“一票否决”。

但话剧舞台提供了不同的机会,它的观众群体相对小众,演出传播速度慢,媒体关注度也低,这里远离热搜喧嚣,为艺人提供了一个相对隐蔽的表演空间,所以屈中恒自2008年起,连续17年受赖声川导演邀请。

他在《宝岛一村》《如梦之梦》等话剧中担任男主角,成为赖声川的“御用班底”,文章也长期参演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宝岛一村》,演出场次超过百场,谢幕时,前妻马伊琍曾携女儿前来捧场。

他激动落泪,单膝跪地邀请女儿上台,这种情感表达,确实有助于软化公众对他们过往的负面印象,话剧舞台由此成为一个“灰色复活通道”,让这些艺人从被主流排斥,到小剧场蛰伏,逐步争取观众的认同。

一位制作人直接指出,翟天临的名字在社交媒体上可能引来骂声,但在剧院门口,这三个字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票房效应”。这揭示了行业将艺人“劣迹”转化为一种特殊“票房噱头”的商业逻辑。

翟天临主演的话剧《笑之大学》,国庆档三场预售在10分钟内便售罄八成,争议性吸引了一部分“看热闹”的观众,直接将争议转化成流量。

不过很多网友注意到了,这些“劣迹艺人”几乎成了赖声川导演的御用班底,在8月15日《宝岛一村》交流会上,有观众公开质疑他启用涉毒艺人。

赖声川对此不予回应,甚至中断活动离场,或许在这些导演心里,演技代表一切,它高于外界的道德评判。

并且官方媒体人民网也曾发文表明,对劣迹艺人并非“一刀切”的永久封杀,而是存在“打报告、逐级评估”的弹性空间。

这为地方院团提供了合法合规启用劣迹艺人的途径,只要艺人遵循“写检查、做公益、低姿态”等标准化流程,便可能获得“观察期演出许可”。

剧院经理在启用劣迹艺人时,也会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他们利用话剧受众小、传播慢的特点,避免在社交媒体上大范围宣传有争议的艺人,这种做法也有效降低了引发大规模抵制的可能性。

公众对劣迹艺人复出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一项针对购票观众的随机调查显示,近六成观众是出于“看热闹”的好奇心购买门票。

三成观众认为艺人的学术造假与看戏本身无关,他们更关注艺术呈现,即使是那些坚称“绝不原谅”的观众中,也有部分人承认,入场是因为“票是朋友送的”。他们并非主动支持。

这种观众心态的多元化,分散了社会对劣迹艺人复出的抵制力量,难以形成统一的舆论压力。当劣迹艺人被行业包装成一种“稀缺品”的观看体验时。

公众最初的道德愤怒,逐渐转化为一种猎奇心理或围观争议事件的心态,这种消费模式,使得艺人的过错从被谴责的对象,变成吸引眼球的卖点。

有网友表示,如果“犯错—沉寂—小剧场复出”成为固定模式,艺人犯错的代价将被“悄悄打折”,这不仅对受害者不公,也模糊了社会对公序良俗的底线认知。

公众的“健忘”或“选择性遗忘”确实存在。但社会规则不应因此而放松,必须警惕这种趋势。

所以为了维护社会道德底线和观众的知情权,有观点呼吁剧院在宣传海报上应明确标注艺人过往劣迹,例如,可以写明“此人曾因学术造假被撤销学位”。

这不但是对艺人过往的客观呈现,也尊重了观众的知情权,这让购票者能够清晰判断,自己购买的究竟是一张纯粹的“戏票”,还是在无形中为某位艺人的“赎罪券”买单。

如今劣迹艺人集中在话剧舞台,话剧场也为他们提供了重新出发的机会,但同时也让社会开始反思艺人行为准则和行业责任。

我们应该思考,在给予艺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时,如何确保道德底线不被无原则地“打折”?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随着公众对劣迹艺人复出的关注不断增加,未来可能需要更明确的行业规范,同时,也需要更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这样才能确保艺术舞台既能包容多样性,也能坚守基本的社会价值观。让每一次谢幕,都不仅是掌声,更是对责任和反思的确认。

我们共同期待,能构建一个更加健康、负责任的文化环境。

文本信源:潇湘晨报《38岁翟天临将出演新话剧,剧院回应!曾因学术不端被取消博士学位》

猫眼娱乐《马伊琍女儿现身支持文章话剧,与爸爸牵手感情深厚,14岁气质出众》

来源:青梅旭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