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缰者也》:当剧本失焦,荒诞沦为悬浮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1:19 2

摘要:中国电影《脱缰者也》作为曹保平 “者也” 系列的最新尝试,本应延续《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的黑色幽默基因,却因剧本质量的硬伤,让这场 “脱缰” 冒险最终陷入叙事泥潭。从观众 “过度依赖原生家庭痛点” 的吐槽,到专业影评 “荒诞悬浮” 的评价,剧本问题已成为影片

中国电影《脱缰者也》作为曹保平 “者也” 系列的最新尝试,本应延续《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的黑色幽默基因,却因剧本质量的硬伤,让这场 “脱缰” 冒险最终陷入叙事泥潭。从观众 “过度依赖原生家庭痛点” 的吐槽,到专业影评 “荒诞悬浮” 的评价,剧本问题已成为影片难以挣脱的枷锁。

风格突破背后的剧本失焦:当 “者也” 系列陷入主题套娃

曹保平的创作脉络中,原生家庭始终是绕不开的母题 ——《狗十三》的成长创伤、《涉过愤怒海》的代际隔阂,到《脱缰者也》中马飞与外甥李嘉文的畸形羁绊,导演似乎陷入了 “原生家庭即矛盾根源” 的创作舒适区。但与前作不同的是,本片试图在犯罪类型片框架下融入荒诞喜剧元素,这种风格突破本应带来新鲜感,却因剧本对主题的生硬嫁接而适得其反。

影片中,马飞因高利贷 “绑架” 外甥的核心事件,本可成为展现底层生存困境的切口,但剧本却急于将矛盾溯源至 “父亲缺席导致的性格缺陷”。当马飞对着电话嘶吼 “你儿子是那坏种吗?” 时,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走投无路的混混,而是又一个被原生家庭标签化的工具人。这种 “为了痛点而痛点” 的叙事逻辑,让本应鲜活的人物沦为主题传声筒,直接削弱了犯罪情节的紧张感。

剧情设计的三重硬伤:荒诞喜剧的 “脱缰” 为何失控?

从剧本结构看,《脱缰者也》的失控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核心动机的逻辑断裂。马飞 “绑架” 外甥的直接诱因是高利贷逼债,但剧本仅用 “打牌输钱”“利滚利” 等模糊描述带过,既未展现债务积累的具体过程,也未刻画他与放贷者的冲突细节。当观众连 “为何必须绑架” 都无法理解时,后续的荒诞转折便成了空中楼阁。而且,剧本对于马飞选择 “绑架” 外甥这一极端方式的逻辑也存在漏洞,没有合理说明为何在众多解决债务的途径中,他会选择如此冒险且违背常理的方式,使得整个核心情节缺乏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

其二,人物关系的单薄空洞。李嘉文作为被 “绑架” 对象,与马飞的互动停留在 “叛逆外甥对抗混子舅舅” 的表层,两人的血缘羁绊、情感变化缺乏细腻铺垫。郭麒麟那句 “你儿子是那坏种吗?” 的哭诉,本应成为情感爆发点,却因前文铺垫不足,沦为突兀的情绪宣泄。

其三,类型融合的水土不服。黑色幽默需要建立在真实的生活逻辑之上,但影片中 “草台黑帮” 的搞笑桥段(如用麻将牌当凶器、追债时误闯婚宴),与原生家庭的沉重主题形成割裂。这种 “为搞笑而搞笑” 的设计,不仅未达到荒诞讽刺的效果,反而让整体基调显得不伦不类。

致命打击的背后:剧本工业化短板暴露创作瓶颈

《脱缰者也》的困境,本质上是剧本工业化能力不足的缩影。曹保平作为作者型导演,其个人风格的强烈表达值得肯定,但当类型片需要更精密的叙事结构时,剧本对市场反馈、观众共情点的把握便显露出短板。

对比 “者也” 系列前作《追凶者也》,同样是荒诞犯罪题材,其成功正源于剧本对多线叙事的精准控制、人物动机的合理铺垫。而《脱缰者也》中,导演似乎更沉迷于 “原生家庭” 的自我表达,忽视了类型片最基本的 “讲好故事” 原则。这种创作重心的偏移,让本应精彩的 “脱缰” 之旅,最终沦为剧本失焦的反面案例。

结语:脱缰易,归核难

《脱缰者也》的遗憾提醒我们:导演的风格突破需要以扎实的剧作为根基。当 “原生家庭” 从深刻的观察变成重复的套路,当 “荒诞喜剧” 从类型创新变成悬浮的标签,观众需要的从来不是导演的自我满足,而是能引发共鸣的真诚叙事。对于曹保平而言,或许 “脱缰” 不是目的,回归 “讲好一个故事” 的初心,才是突破创作瓶颈的关键。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