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2年,八一厂决定将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电影。主创人员偶然得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闪闪的红星》,觉得其红色革命主题与八一厂确定的电影主题非常合拍,便以此为蓝本进行创作。
1972年,八一厂决定将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电影。主创人员偶然得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闪闪的红星》,觉得其红色革命主题与八一厂确定的电影主题非常合拍,便以此为蓝本进行创作。
为寻找饰演潘冬子的合适演员,摄制组跑遍北京城,从几百个孩子中筛选,看过几百个孩子后仍未找到理想人选。六一儿童节时,摄制人员观看孩子们的演出,最终看中了祝新运。祝新运到八一厂表演儿歌《小蜡笔》,凭借浓眉大眼、机灵可爱的形象和精彩表演,被导演李俊当场确定为潘冬子的扮演者。
影片外景主要在江西省景德镇鹅湖拍摄。为让祝新运等小演员适应山区拍摄环境和角色,摄制组让他们穿上剧组服装,学习砍柴、担柴等。拍摄过程中,受文革影响,影片拍摄曾被否定,后八一厂决定重新拍摄,摄制组三下鹅湖取景。
拍摄期间,祝新运因不适应环境入戏慢,导演和副导演通过唱“黑白脸”的方式引导他进入状态。为了烘托意境,导演李俊还专门为一场戏写了《红星照耀我去战斗》的歌词,后经修改成为主题曲。拍摄潘冬子猛咬胡汉三手的镜头时,为求逼真,导演李俊让祝新运“怎么真实怎么办”,祝新运咬牙真咬,效果十分真实。
拍摄得到了江西当地大力支持,江西省委、省军区将其作为政治任务,市属干部驻组统筹,公社提供驻地,车队调拨车辆,省军区支援军车、摩托,驻军整连兵力随时待命。拍摄期间,一名战士为还原“国民党兵坠河”场景在木桥上摔伤,直至杀青仍带伤驻留。影片上映后,摄制组在鹅湖宾馆休息时,当地群众听闻后纷纷前来要见“潘冬子”,导演李俊带领祝新运与群众见面,场面十分热烈。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