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因为四大名著重拍的事,网上快吵翻了,《红楼梦》宝黛选谁,《三国演义》如何杜绝流量,《水浒传》怎么凑齐108将……争论层出不穷。
内娱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先说好消息:剧圈又“天降巨饼”,还是超级国民IP,沾边即“待爆”。
但——坏消息:是孙悟空。
最近因为四大名著重拍的事,网上快吵翻了,《红楼梦》宝黛选谁,《三国演义》如何杜绝流量,《水浒传》怎么凑齐108将……争论层出不穷。
唯独到了《西游记》,所有人态度出奇淡定和统一:我倒要看看,谁能演齐天大圣,谁敢演齐天大圣。
毕竟,对于听着齐天大圣的故事长大的观众而言,“孙悟空”,早已成为一种情怀。
两年前,《中国奇谭》里的一只小猪妖,成了无数打工人的代言人,浪浪山成了“既定的人生剧本”的代名词。
两年后,《浪浪山 小妖怪》没有辜负前作的讨论度,在这个拥挤的暑期档,拿下了超7亿票房,豆瓣评分8.5,算得上叫好又叫座。
电影的主角是四只小妖怪,小猪妖、黄鼠狼、猩猩和蛤蟆,组成了冒牌的“拼好团”取经队伍。
从电影的英文名“Nobody”就不难看出,这是关于无名之辈的故事。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从前作《小妖怪的夏天》延续至今:
《西游记》里的正版取经团师徒四人,尽管戏份只有短短几幕,却总能引发足够高的关注和热度。
尤其是孙悟空。
“最后孙悟空出现,给了小妖怪保命的毫毛”,是许多人的泪点:
孙悟空被解读为“出生在罗马的关系户”,又是许多人的雷点:
没办法,谁让这是孙悟空呢。
无论是短片《小妖怪的夏天》,还是大电影《浪浪山小妖怪》,都将视角聚焦在小人物,也就是浪浪山的各路小妖身上。
电影的主题并不难懂:每一个芸芸众生,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都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和改变。
就像电影结尾,村民供奉的不是唐僧师徒,而是四个舍命保护孩子的小妖。
有观众将“正牌”和“冒牌”四人组的形象,解读为普通人对精英叙事的一种反抗:
“如果取经这样的大事业,注定由精英和天命之子完成,那普通人应该做什么”。
有人分析,按一般的创作逻辑来讲,在这类叙事中,“精英大人物”的形象往往是偏负面的。
可电影最后,仍然安排“精英”孙悟空拯救四只小妖,难免显得对现实的讽刺不够彻底。
的确,在电影结尾,四个小妖功力散尽,连名字都未曾留下,便化为原型各奔东西,让不少观众在影院里热泪盈眶。
氛围已然升华到顶点,后续再有剧情,难免显得画蛇添足——
除非,后续是孙悟空。
当熟悉的虎皮裙出现在画面里, 当孙悟空拔出四根毫毛,护佑四个小生灵的周全;无数观众,一下变回了那个儿时的自己:
“啊,是大圣!”
没错,银幕内外,从观众到创作者,从《中国奇谭》的小猪妖,到《浪浪山小妖怪》的四人组,对孙悟空都称得上“盲目”崇拜。
任何创作逻辑和现实投射,都要给齐天大圣让路。
没办法,因为他是孙悟空。
在原作《小妖怪的夏天》里,孙悟空的戏份也不多,只有剪影、伸出的手,和几句不露脸的对白。
可即便如此,依旧博得了感动、喝彩,无数的解读的眼泪。
从师徒四人登场的第一秒,“正道的光”就瞬间刷屏。
当大家误以为大圣击杀了小猪妖,仿佛集体经历了“偶像塌房”的心碎时刻,可即便如此也没有人骂大圣一句不好,都只是哀叹小猪妖的不幸:
“这么刀吗”“好人死了”“内心复杂”……
当悟空说出“那小猪妖,俺倒是放了他一条生路”,弹幕才恢复了活力:
“你永远可以相信大圣!”
“不愧是猴哥。”
“我永远喜欢齐天大圣!”
大家仿佛纷纷松了一口气——但不是替猴哥——而是替导演,替作品,替创作者:
“我不是不相信猴哥,我只是不相信创作者。”
正如许多观众不能接受“孙悟空是关系户”这样的二次解读,评论区也有许多人坚持“大圣绝不会打死小猪”而舌战群儒。
如果某部作品里,大圣有了瑕疵,那也是创作者的解读问题,猴哥一直是那个猴哥。
电视剧《宝莲灯》中,有孙悟空陷入精神崩溃的桥段,被指为作品的败笔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浪浪山的故事里,孙悟空戏份不多,却总能引发各种讨论:
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任何有关“猴哥”的二次创作,都会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和反弹。
从2025年的《浪浪山小妖怪》回看,从国产动画片的萌芽时期,就有猴哥的身影:
中国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就是选择了孙悟空的故事,《大闹天宫》。
孙大圣,可能拥有规模最大、年龄跨度最大、画像最丰富的粉圈,而且是死忠粉。
自《西游记》成书以来, 有关于孙悟空的各种文学、音乐、影视、游戏作品 层出不穷,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孙悟空刻画成一位扫荡群魔、扶危济困、法力无边的 盖世 英雄。
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孙悟空身上最亮眼的特质,绕不过勇敢和善良。
1961年摄制 的 《大闹天宫》里面, 鹅黄上衣、大红裤子,腰间虎皮短裙,踩着黑色短靴,面部融合了京剧脸谱、剪纸和版画造型的孙悟空, 是 不少人记忆中的第一个卡通形象。
上美对《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概括也十分精准,“生性自由、积极乐观、勇敢坚定、敢于打破常规、富有开拓精神,且形象鲜明”。
86版《西游记》里,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则是不少人心中“最权威的大圣”。
刚离开花果山前去学艺时,他就勇敢大胆,又礼貌周到。
既能孤身一人克服艰难险阻,凭借着勇敢和智慧拜入菩提祖师门下;
又有天生的善良秉性,还不懂人类的礼仪,就下意识帮 被人撞的女孩子捡东西。
大闹天宫时,他是踏碎凌霄的齐天大圣,“ 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
“你听好了,俺就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可以说是几代人的爽文启蒙。
如今随着年岁渐长,从人情世故、职场厚黑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成了一股潮流,也有很多人从职场的角度,替天庭“狡辩”:
“孙悟空一上来就想做齐天大圣,让跟随玉帝多年的老员工怎么想?”
但是评论区一水的:“不管你们怎么说,我都站孙悟空。”
漫漫取经路,孙悟空不再能屡战屡胜,可这也无损他的魅力。
应付一般妖魔鬼怪,他冲锋陷阵,性格坚韧,从不轻易撂挑子,“什么魔法狠毒,自有招数神奇”。
遇到有背景的妖怪,他又总是能想到办法,找来各路神仙——离开之前还记得给师父画个圈儿——分分钟搞定难题。
他从不因为急于完成取经、摘下金箍,而忽略路上遇到的小人物、小事情。
凤仙郡连年干旱,五谷绝尽,民不聊生,他管,上天大骂玉帝“滥发淫威,没事找事”;
乌鸡国虐待僧人,殴打他们,还逼着和尚做苦工,他管,给了他们每人一根毫毛。
比丘国王用小孩当药引,他也管,没进城还不了解情况,就已经从兵丁手中救下了一个幼童。
降伏玉兔精一集,私自下凡的玉兔精化作天竺公主,抢占公主的身份。
伤心欲绝的公主欲投河寻死,悟空担心自己的样子吓到她,还特地化成慈眉善目的老奶奶,温柔开导。
本领高强,英气纵横,不畏强权,却又心思缜密,慈悲为怀……无论是儿时还是现在,爱上孙悟空,都像呼吸一样简单。
他几乎是我们对“英雄”的全部想象,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孙悟空一直是后世影视剧改编的热门IP。
谁让他是孙悟空呢。
孙悟空的形象,随着时代变化,每一代观众的成长,不断被解读出新的角度,创作出新的形象。
有时,他不是主角,可依旧是那个大圣。
1999年上映的动画片《宝莲灯》,孙悟空成佛后,却没有变得佛系,仍见不得世间的种种不公。
陈佩斯灵机一动,现场说出的台词,更是成了当年的流行语:
“不把他(二郎神)打得满脸桃花开,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当然,他不总是无所不能的,却还是那个大圣。
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掀起了国漫崛起的热潮。
电影里的大圣不再无所不能,没了七十二般变化,没了火眼金睛,挨打会疼,被击倒也无能为力……
可他最终还是为了拯救弱者、保护别人,变回了那个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
偶尔,他也有自己的悲伤和愤怒,有自己的迷茫和忧愁,可大圣依旧是大圣。
不少以他为主题的歌曲,都以他孤独、无奈的一面为切口:
“幻世当空,恩怨休怀……且怒且悲且狂哉,是人是鬼是妖怪,不过是心有魔债。”
“斗战伏魔何曾胜,精诚所至一场空。”
戴荃歌曲《悟空》的评论区
长大后,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并非无所不能,更忍不住去想那些未曾被细细描写的角落。
在举目无亲的时候,在独自撑着小船求学的时候,在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他是不是也曾像背 井离乡的年轻人一样,有过迷茫和悲伤。
可他还是成了齐天大圣。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浪浪山小妖怪》里,社恐的猩猩,可以说出那句“我是齐天大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大圣。
在历代人的创作、演绎下, 孙悟空早已不再是一个角色,而是成为 了 一种文化符号。
《西游记》,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本名著。在电影《悟空传》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这一生我读过最多的一本书。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的心,我要那众生都明白我的意,我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他是平民英雄 , 不是神仙的宠儿 ,不是满天神佛的代言人。他也会犯错,也会冲动,会被打压,被小瞧,被误会,也会受委屈,也会流泪;
他是逆袭的代表 , 从无名精怪,到 斗战胜佛,可他依旧有血有肉,没有成为不问人间烟火的神仙,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扮演着“正道的光” 。
只要看到他,我们就还能想起那个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勇气的自己。
电影《大圣归来》评论区
每次在作品中认出他的时候,每次重温《西游记》的时候,每次听到有关他的歌曲时,何尝不是拿到了一根大圣的毫毛呢?
也就是这些时候,我们才真的理解了,当初在车迟国,他对被折磨的僧人们,说出的那句话:
“捻着拳头,只情走路。无人敢拿你便罢;若有人拿你,攒紧了拳头……
叫一声齐天大圣,我就来护你。”
来源:槽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