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凯这回翻车,不是他突然不会演,而是对手不给力,把他一脚按回了原形。
许凯这回翻车,不是他突然不会演,而是对手不给力,把他一脚按回了原形。
你可以说演员有自己的短板,但在镜头前,化学反应才是硬通货。对手戏能救你,也能毁你,这话不是吓唬人,《子夜归》就是最直观的例子。
《子夜归》开播前宣传铺天盖地,说古装奇幻、人妖纠葛、三重身份,听起来多炸。
许凯演的梅逐雨,白天是刑部官人,晚上是斩妖天师,还要跟猫妖谈恋爱。设定堆得满满当当,本来是大展身手的机会。
结果一开播,网友直接喷:
“这哥们怎么像个木偶?”
他的脸几乎写死了,永远是皱眉、瞪眼,两招走天下。
马车戏那段更是让人笑出声,本来田曦薇撩他,是男女主角关系破冰的关键,观众都等着看火花。
结果他愣在那儿,像后排等点名的学生,完全没有一点情绪波动。
弹幕刷得整齐:“恋爱戏?这是交通安全培训吧?”
田曦薇呢,本来也该撑点气场。
角色是猫妖真身,听上去灵气四溢,落到镜头里就成了气若游丝。
台词轻、动作小、眼神虚,两个人凑在一起,像刚认识的网友线下见面,谁都不敢真看对方。
气氛全程尴尬,观众看得直翻白眼。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子夜归》看着华丽,结果是空壳。
画面再精美,人物没通电,就是废。
许凯没能把“斩妖天师”的锐气演出来,田曦薇也没展现猫妖的灵气。
两个人彼此对戏像两块冰,不是互相点燃,而是互相降温。
可问题来了,他真不会演吗?非也。
翻回2018年《延禧攻略》。那场雨里诀别戏,傅恒和魏璎珞对望,许凯眼眶红、嘴角颤、眼神破碎,整个人都写着“不舍和压抑”。
观众心脏都跟着抽了一下。那时候大家一致认可,这小伙子是“影帝苗子”。
关键在哪?在吴谨言。她那会儿被骂“太用力”,可就是这种外放,把许凯的克制逼了出来。
她往外推,他往里收。火撞上墙,火焰被勾勒得清清楚楚,墙也被照得发光。
这就是对手戏的魔力。
所以说,许凯的问题就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
对手敢拼,他就能跟上;对手一收,他自己也怂,最后一起掉坑。
这不是个案。
和杨紫搭《承欢记》,节奏合拍,剧情落地,热度破纪录。
和白鹿合作,观众觉得甜。
可和周冬雨搭,整个节奏错位,一个生活化,一个直白硬推,两人各演各的。
观众一句话盖棺:“互相拉胯。”
更深层的病根,在行业。
选角逻辑已经被资本绑架。投资方只看热度和话题,粉丝盘够不够大,能不能冲热搜。
演员之间合不合、互补不互补,全靠运气。
于是就有了许凯+田曦薇这种组合:一个冷,一个甜,拼在一起只有温吞水。
没张力,就没戏。观众能看出这不是化学反应,而是公式拼盘。
还有节奏问题。
现在剧组像工厂,拍得飞快。排练时间几乎被砍光,演员没机会在一起磨。
拿了剧本直接上机,导演喊“再来一条”,换个表情就过关。
观众看到的,就是滤镜统一、服化道整齐、机位标准。唯独演员像没装完的零件。
镜头是热的,人是冷的。
真演员靠什么?靠自带火种。
陈道明和吴刚飙戏,眼神一对空气都能凝固;他和新人对戏,也能把场子托稳。
因为人物逻辑在那,动作设计在那,不靠对手给火。
许凯要学的就是这一点。
别再死守皱眉瞪眼这一套,要学会用动作撑情绪。
比你死瞪眼有效得多。
对手不给火,你自己也能点着。
《子夜归》的翻车,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锅。
整个系统都在推他进坑:快节奏、工业化流量、优先的选角排练稀缺、导演不给抓手。
观众看得清楚:《延禧攻略》能打动人,因为人物热到能把镜头烫变形。《子夜归》让人失望,因为演员冷得让屏幕都结霜。
吴谨言把他抬到台阶上,田曦薇把他拽回谷底。
对手戏能救你,也能毁你,这不是夸张,是血淋淋的现实。
观众讨厌的不是许凯,而是被糊弄。你可以靠流量起势,但要靠真反应站稳。
许凯要是真想走远,就得甩掉“遇弱则弱”的命门,学会自己点火。
演戏不是自拍,是互相拉扯。观众要的不是帅脸,而是那一瞬间击中人的生理反应。
热搜买得来眼球,却买不来心。
许凯,下次能不能翻回来?就看你敢不敢,真掰开演。
观众其实挺宽容的。你真演出火花,大家立马给你掌声。
怕的就是你缩着,等对手给火。可万一对手也怂呢?
那就是《子夜归》这种双输局面。
下一次,别等别人,你先亮火。观众看得见,也愿意为那一下买单。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