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润年:观众就是变了,怎么办?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1:23 3

摘要:这两年来,参加各种电影相关的活动、论坛,以及创作者之间的交流,观众的变化是被提及最多的高频词汇。上午毛羽局长的讲话中也重点提到了Z世代观众已迭代为观众的主力。

本文为导演董润年在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的发言。

这两年来,参加各种电影相关的活动、论坛,以及创作者之间的交流,观众的变化是被提及最多的高频词汇。上午毛羽局长的讲话中也重点提到了Z世代观众已迭代为观众的主力。

出生在新世纪,在互联网全面影响日常生活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用“点赞、评论”来与世界,与他人进行交互,这已经不仅仅是他们的观赏习惯,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交习惯、生活习惯。这一定会引起更依赖线下的传统电影作品的变化。

我观察,影视作品,已经进入到了创作者跟观众的“共创”时代。

移动智能网络赋予了观众广泛的评论权。电脑、手机上超级便利的剪辑技术、AI技术,更是实现了影像的平权,让观众能够直接对电影进行二创,或者衍生创作。

观众在互联网上海量的评论,讨论,赞和踩,二创、三创作品,衍生作品,这些传播的链路与电影本身,共同构成了一部作品的完整全貌。观众的主体性空前强大。

bilibili影视区

出生即接触互联网的年轻观众,群体的性格也与过去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主体性越来越强的年轻观众既不接受作品居高临下的教育,也不接受刻意且虚伪的讨好。现在的观众与创作者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喜欢的是真诚、直接的对话。

这其实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关系的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一方创作出来作品给另一方欣赏,而是真正用作品与观众对话。

我觉得我们在讨论作品与观众的需求时,不能简单地说这个时代就是需要强情绪的作品。简单地归因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创作时因果倒置。

我觉得很多成功的作品,是因为先是做到了与观众真诚平等的对话,才与受到尊重的观众产生了互相理解和认同,因此发生了情感共振。

电影《年会不能停!》被称为“打工人嘴替”

我们选择题材和为创作破题的时候,千万不能先奔着那个结果去,预设好像某个题材就天然是强情绪的,所以就要做这个题材。敏感的观众是能感受到创作背后的意图的。

就我而言,我感觉创作者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将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变化的现实中,融入到最广大的观众对当下现实的所知所感,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之中。

要打掉身上自诩的“专业性”,卸下“我执”,拍电影决不能是为了向观众证明自己有多厉害。

我们要认识到,在各种突破性新技术的赋能下,每一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了创作的机会和手段,而亿万观众所经历的生活,所能接触到的题材,所能挖掘出的深刻情感,远远超出所谓职业创作者的想象。我们只有让自己深入到生活这片沃土的深处,才有机会跟上我们的观众。

在创作的技巧上,我觉得我们仍然应该强调对类型片叙事能力的掌握。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能力在退步。类型叙事,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传下去,并且进化的。每一个创作者,都是从零开始学习,不可能靠遗传得到前人的叙事经验。

我也呼吁创作者,包括影视教育者和学习者们,一定要重视类型叙事的学习和训练实践。只有在熟练掌握类型叙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不断地创新尝试。

今年暑期的几部影片,也印证了这一点。《南京照相馆》将一个已经被多次讲过的题材,用新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讲出了新意,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

《浪浪山小妖怪》则是通过全新的视角,重新诠释了西游记这样一个传统故事背后的秘密,找到了与当下观众之间的联系,其结构也是非常符合类型片规律的。

如果我们把新内容新题材比喻为酒,把新的叙事手法比喻为瓶,那么新瓶装新酒无疑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但在叙事技术上,我觉得“旧瓶装新酒”和“新瓶装旧酒”,也都不是贬义词,而是创作者与观众对话时的抓手。

用观众熟悉的部分作为锚点让观众选择影片时有安全感,创新的部分则可以挑起观众的好奇心,一部电影既让人好奇,又不害怕会看了失望,观众才更容易进入电影院。我们应该根据每个电影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寻找讲述这个故事最适合的方式。但是因循守旧,旧瓶装旧酒,是万万不可取的。

【文/董润年】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