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20岁的黄渤带着几百块钱北漂,住地下室,跑11个歌舞厅驻唱,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糖继续。后来乐队散了,他回青岛开皮革厂,结果遇到金融危机,赔得精光,连房租都交不起。
我笑着说:“妈,这是我呀,你儿子。’她盯着照片看了半天,突然拍了下脑门:‘对哦,我儿子小时候就爱穿这件蓝外套,跟着我去菜市场买鱼。”
1994年,20岁的黄渤带着几百块钱北漂,住地下室,跑11个歌舞厅驻唱,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糖继续。后来乐队散了,他回青岛开皮革厂,结果遇到金融危机,赔得精光,连房租都交不起。
就在他走投无路时,好友高虎给了他一个机会,《上车,走吧》里的“高明”,一个会说青岛话、接地气的农民工。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跟着高虎去片场,别人演的时候,他就坐在监视器前记笔记,把“高明”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琢磨透。
之后,黄渤决定考北电,考了三次才考上配音专业。在学校里,他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别人睡懒觉,他去排练室练台词;别人交1个小品,他交7个版本;甚至为了练“哭戏”,他对着镜子反复琢磨,直到眼泪能“说掉就掉”。
毕业那年,管虎找他拍《生存之农民工》,他直接去工地和农民工一起搬砖、扛水泥,晒得像个黑炭,连农民工都以为他是“新来的小工”。有一次,他扛着50斤的水泥袋爬楼梯,没站稳摔了一跤,膝盖蹭掉一大块皮,血流不止,他却笑着说:“没事,这样演起来更真实。”
为了拍好“跳进下水道”的戏,他没犹豫,直接跳进去——里面的水腐臭难闻,漂浮着垃圾,他憋着气拍了三遍,出来时浑身都是脏东西,刘桦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样的演员,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还有那个“叼着面包在重庆40度高温下狂奔”的镜头,他跑了十几遍,面包都干了,嘴里全是渣,可他还是笑着说:“再来一遍,我觉得刚才的表情不够到位。”
为了演好这个“守着一头牛的农民”,他扎进山东农村,每天灰头土脸地坐在村口,和村民一起种地、喂牛,连说话都带着浓浓的山东口音。电影里有个“牛二在山间奔跑”的镜头,他跑了四个月,跑坏了37双鞋子,身上全是划伤,这部电影让他拿到了金马奖影帝。
妈妈有时候会忘记他是谁,爸爸会把钥匙丢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黄渤说:“我现在最怕的,是有一天我爸妈连我都不认识了。”为了陪父母,他推掉了很多商演,尽量每周都回青岛:带他们去老巷子走一走,像小时候那样;给他们做顿家常饭。
当年黄渤北漂时,小欧跟着他住地下室,给他洗衣服、煮泡面;黄渤考北电时,小欧把自己攒的几千块钱全给了他,说:“你放心学,我养你。”成名后,小欧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家照顾两个女儿和父母。
他的“成功”,从来不是为了钱。黄渤说:“我以前以为,成功就是赚很多钱,买大房子,开豪车。可现在我才明白,成功是能陪父母多走一段路,是能陪老婆孩子多吃一顿饭,是能演好每一个角色,让观众记住我。”
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需要流量和颜值。 黄渤没有“小鲜肉”的脸,却用“拼命”和“敬业”成了“票房保障”;他没有“流量明星”的热度,却用“真实”和“真诚”圈了一辈子的粉。
不是所有的“风光”,都值得羡慕。黄渤的“风光”背后,是父母的病痛、妻子的付出、自己的努力。他没有“耍大牌”,没有“炒绯闻”,而是踏踏实实地演好每一个角色,珍惜每一个身边人。
不是“钱越多越好”,是“懂得珍惜”最重要。黄渤说:“我现在能赚很多钱,我换不回我妈记住我的样子,换不回我和小欧一起住地下室的日子,换不回我女儿小时候的笑脸。”
如果你是娱乐圈的男星,你会像黄渤这样,在风光无限的时候,停下来陪父母吃一顿饭吗?
来源:诗意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