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诚勿扰》早年间看还觉得新鲜,以为真是素人找对象的实在地儿,后来越看越不对劲。哪有那么多“一见钟情”?哪有那么多刚好戳中话题的“人设嘉宾”?之前有嘉宾赛后说,好多互动都是节目组提前教的,连“牵手成功”都是按剧本走,主持人在台上配合着圆场,把观众当傻子哄。更气
现在综艺是真不少,但有些尬得人想把手机直接扣桌上——不是内容普通,是那种“明明没东西还硬撑,全程透着股别扭”的劲儿,看得人脚趾能在鞋底抠出三室一厅。
《非诚勿扰》早年间看还觉得新鲜,以为真是素人找对象的实在地儿,后来越看越不对劲。哪有那么多“一见钟情”?哪有那么多刚好戳中话题的“人设嘉宾”?之前有嘉宾赛后说,好多互动都是节目组提前教的,连“牵手成功”都是按剧本走,主持人在台上配合着圆场,把观众当傻子哄。更气人的是,节目里爱得死去活来的“情侣”,下了台就没联系,留下被消费的素人独自扛舆论,这哪还是“非诚勿扰”,明明是“非演勿扰”。
《奔跑吧》(以前叫《奔跑吧兄弟》)更是让人唏嘘。以前看邓超、陈赫他们撕名牌,在泥潭里滚得满身泥还笑得没心没肺,“we are 伐木累”喊得特热血;现在呢?嘉宾换了一波又一波,穿得光鲜亮丽,任务跟走过场似的,连撕名牌都没了以前的劲儿——要么随便撕两下就认输,要么光顾着镜头前摆造型。节目组一门心思请流量,根本不琢磨游戏怎么设计,观众只能翻老片段找回忆,越看越觉得“物是人非”。
《五十公里桃花坞》那回的“晚会风波”,我至今想起来都替他们尴尬。有位前辈非要组织文艺晚会,年轻人明显不想弄,有的低着头不说话,有的嘴角扯着笑但眼神特勉强,还有人急得下意识拍自己脸,那九分钟的对峙镜头,看得我都想快进。有人想打圆场,笑着说“大家商量商量”,有人憋着火说“别勉强了”,更有人直接顶回去“不会为啥要硬来”,代际那点隔阂全被镜头放大了。节目组就跟没预判似的,任由场面僵着,这哪是观察群居生活,分明是围观社死现场。
《萌探探探案》更坑,我当初奔着“剧本杀”去的,结果一看全是套路。一会儿蹭这个经典IP,一会儿蹭那个情怀,嘉宾穿着角色的衣服,却根本不入戏——推理全靠蒙,要么跳回自己明星身份唠嗑,要么等导演场外提示,还见过有人指着别人说“你眼神不对,肯定是凶手”,这哪是探案?分明是明星集体过家家,热闹是热闹,一点逻辑都没有,看得人满脑子问号。
《心动的信号》某一季的素人约会,更是尬到我想关声音。有个男嘉宾全程低头刷手机,女生主动找话题,他就“嗯”“哦”应付,女生贴心给他倒饮料,他手一摆跟拒人千里似的。整个火锅店静得能听见筷子碰碗的声儿,我隔着屏幕都想替女生尴尬——这哪是恋爱综艺?这是把“社交恐惧”当卖点,看得人浑身不自在,只想赶紧快进。
其实这些综艺一开始都有好底子,《非诚勿扰》当初多火,《奔跑吧》也是国民级的;可后来为了流量,要么编剧本,要么硬造冲突,把“真”给丢了。现在看这些尬综艺,比自己去陌生人局尬聊还累。要是节目组能少想点套路,多做点实在内容,也不至于让观众看得想逃——毕竟大家看综艺是图个轻松,不是来遭“尬罪”的。
来源:综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