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确定主演开始,《凡人修仙传》就跑偏了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4 22:38 2

摘要:尽管制作不可谓不精良——剧组远赴新疆、贵州实景拍摄,主演杨洋亦是“大男主”顶流——但剧集最终仅获得中规中矩的收视与评分,未能复现动画版的辉煌。

原因是《凡人修仙传》动画版更新到了“韩立结婴”的关键剧情,引爆社交网络,也冲垮了服务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悄然收官的同名真人剧版。

尽管制作不可谓不精良——剧组远赴新疆、贵州实景拍摄,主演杨洋亦是“大男主”顶流——但剧集最终仅获得中规中矩的收视与评分,未能复现动画版的辉煌。

为何同一部现象级网文IP,动画版与剧版的差距如此悬殊?答案或许在于这是一场从根上就注定了的,对“仙味儿”的“翻译失真”:

越努力追求影像的“真实感”,越丢失了修仙题材最核心的“仙味儿”。

世界观降维:

从“与天争命”到“与人缠斗”

对于《凡人修仙传》这样一部“硬核仙侠”作品,真人剧版(下称剧版)的改编谬误或许就是——太求“真”了。

制作团队的诚意有目共睹。舍弃绿幕,历时158天辗转浙江、新疆、贵州实景拍摄,缥缈的云海取景自雁荡山,荒漠秘境拍摄于吐鲁番,成功对标了经典版武侠(如央视版《笑傲江湖》等)。

实景的确能赋予世界落地感,却也框死了想象力的边界,将一个本应充满瑰丽奇观的修仙宇宙,窄化为了观众所熟悉的“江湖”。

而剧中的法术也不再是对天地法则的撬动和运用,更多呈现为一招一式的具象打斗,剩下全靠特效当家,如同把网页游戏的贴图,强行附着于真实山水之上,造成了叙事与视觉的“图层”割裂。

这种割裂感的背后其实是对一个根本概念的常见误会:修仙的本质是“人与天”的斗争,而武侠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斗争,游戏规则完全不同。

武侠世界里,令狐冲反抗的是任我行、岳不群所代表的世俗权力与伪善,其天花板终究是人间的名利、道德与秩序。

而《凡人》最核心的设定,是残酷冰冷的“黑暗森林”法则:所有修士之所以杀人夺宝不择手段,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抢夺有限的资源,对抗天道规则,破除“寿元”这个终极死线。

韩立反复强调的“仙凡有别”,实际上揭示了修仙行为的根源——跨越物种、改写生命本质代码。

剧版显然觉得这种逻辑对普通观众来说太绕了,没有真实反派也不利于戏剧冲突,且韩立的极致利己主义似乎不够符合道德准则……于是大刀阔斧进行了降维。

剧版的韩立更像一位初出茅庐的少侠。他爱护家人帮助朋友,在七玄门和后来的黄枫谷,任务重点都是和心怀叵测的反派周旋、对抗……

他和想夺舍他的师父墨大夫,也从争夺修仙机缘,变成了普通的你死我活。

动画版这一点上塑造更佳,保留了墨大夫遗言中的关键一句:“凭什么仙家就可以遨游天地,而我等凡人只能做这井底之蛙?”这句“凭什么”,正是点燃韩立逆天之心的火种。

剧版删去这句点睛之笔,也无异于消解了主角最核心的驱动力。

当宇宙法则的残酷被缩减成江湖恩怨,修仙路上的种种磨难也被转译为职场斗争,《凡人修仙传》剧版失去的不是细节,而是匹夫之勇与天命对抗的不屈、与不甘。

人物错位:

从“凡人创业者”到“天选男主角”

如果说,修仙降维为武侠是世界观上的翻译失真,那韩立的形象从凡人到英俊少侠,则是更微观的翻译错位。

原著反复强调韩立“相貌平平”,放在人群里毫不起眼。而动画版中,韩立更为俊朗,但和其他人的落差也在合理范围。

这种设定不是偶然,而是符合精神内核:正因韩立的普通,他的谨慎算计才显得合理;正因毫无优势,他的每一步突破才珍贵。

而剧版选择了以颜值高著称的杨洋,本意是满足商业考虑,却与角色气质背道而驰。当一个本应“泯然众人”的凡人,拥有了百里挑一的英俊面孔,其“平凡”的设定难免少了一点说服力。

但外形的“不贴脸”,比起性格错位又是小事了。

忘语原著《凡人修仙传》最大的突破,是颠覆了天赋异禀的“龙傲天”男主角,转而塑造一个出身寒微、天赋平平“一生唯谨慎”的凡人韩立。

这一魅力在动漫版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韩立面对强敌时总是先观察再行动,遇到宝物首先考虑风险而非收益,甚至在获得机缘时也会反复权衡利弊——这种近乎“怂”的谨慎,恰恰构成了角色最大的魅力。正因如此,他结婴的阶段性成功才如此令观众共情。

如果把修仙界视为创业场,名校大厂精英满地走,韩立这种出身草根、学历平平的创业者,显然是很难得到投资的。

但剧版却把韩立演绎得像一个名校毕业的创业“天选之子”:眼神中闪烁着少侠常见的坚定光芒,身体语言自带“尽在掌握”的霸气,很难再从他身上找到那个在绝境中精于算计、于黑暗中艰难求生的凡人影子。

这种错位在核心机缘“小绿瓶”上达到极致。

剧版把原著前百余章情节压缩在三集走完,韩立获得小绿瓶的情节被简写,约等于少侠路边捡到了倚天剑屠龙刀。

但原著中小绿瓶不是普通“金手指”,而更应该是“生产资料”。有了它,韩立才得以催熟灵草、炼丹,改善灵根,完成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这是一套完整可复制的经营模式,也是“凡人流”能成为一个赛道的底层逻辑。

就如同AI模型DeepSeek对于创始人梁文锋的意义,是足以将一个顶尖量化基金公司彻底转型为AI企业的核心技术基石。

对小绿瓶的淡化处理,本质还是把仙界草根创业故事再次降维成传统武侠叙事:一个精于经营的凡人修仙者,被硬生生改写成了那个我们早已厌倦的、依赖命定奇遇的,奇迹少侠。

修仙哲学缺席:

在时间的长河中,丢弃了孤独

《凡人修仙传》剧版的“去仙味儿”化,并非简单的执行失误或者某些仙侠古偶的草台班子,而是修仙哲学的缺席所带来的结构性错位。

电视剧是通俗艺术媒介,需要推崇明确善恶、依赖反派推动剧情,以实体冲突引起观众感情共鸣。

而《凡人修仙传》作为修仙文的内核是什么?终极敌人是抽象“天道”,要对抗的是无情时间。而剧版为了迎合快节奏观剧习惯,对原著漫长的修炼过程进行极限压缩,也直接错过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修仙路上的永恒孤独感。

韩立每一次升级都耗费十年百年甚至千万年,这种漫长并非拖沓,而是修仙世界观的奠基石——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超越物种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闭关出来,亲人早早老去;再寻旧识,故人已赴轮回。仙途漫漫,追求的是永恒生命,代价却是无尽孤独。

正因以有涯之生对抗生命虚无的挣扎,韩立才能淬炼出坚韧道心——这种“蝼蚁撼天”的叙事张力,恰恰才是修仙区别于其他题材的根本吸引力。

就如《自私的基因》书中所写的那样:“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开始思索自身存在的道理时,才算真正成熟。”

而剧作选择了最成熟、最安全的“武侠剧”模式进行转译,的确保证了剧集的基本可看性,但也注定了磨损原作与众不同的棱角。

就像在一台只能运行“俄罗斯方块”的旧电脑上加载一套复杂的模拟经营游戏。为了能“运行”,只能删掉原作所有的经营、策略、随机性,只保留最基础的“移动”和“消除”。

游戏确实跑起来了,但失去了那些复杂的“冗余”,它也不再是它自己。

“仙味儿”的降维,大概率不会只是《凡人修仙传》一部剧的遗憾,更像是提醒所有试图将“硬核仙侠”搬上主流荧屏的作品:平衡大众化简要叙事与保留原著的混合内核,至关重要。

来源丨文汇文艺评论

作者丨 常夏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