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期档眼看就剩下尾巴,电影院忽然十二部新片拥了进来,人们本能觉得,市场起码能热闹一把,偏偏事与愿违。整个周末,空荡荡的影厅,大多数人看来看去还是那几部老片子。新片叫好还是叫座?反正数据摆在那,票房没起来。明明大阵仗,怎么一地鸡毛?
今年暑期档眼看就剩下尾巴,电影院忽然十二部新片拥了进来,人们本能觉得,市场起码能热闹一把,偏偏事与愿违。整个周末,空荡荡的影厅,大多数人看来看去还是那几部老片子。新片叫好还是叫座?反正数据摆在那,票房没起来。明明大阵仗,怎么一地鸡毛?
成龙携新作出击,好莱坞跳出杀手锏《死神来了6》,还有港片名将张家辉自编自导自演自掏腰包,谁也没讨到好结果,有点莫名其妙?截到8月23号晚上九点,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榜,头三把交椅还是《捕风追影》《浪浪山小妖怪》《南京照相馆》。新来的电影全被按在后头,连浪花都拍不起来。观众心里究竟打着什么算盘?
《捕风追影》上映第八天,单日票房已经突破6800万,排片占比25%,票房占比32.8%,这就是带跑整个档期的主心骨。累计票房已经奔向5亿,照这个走势,冲到10亿估计真没人怀疑。多少新片轮番上阵,却很难撼动地盘,好像市场对新口味没兴趣?《浪浪山小妖怪》紧跟其后,单天5400万,保持稳定,包容力也有,但就是没见到惊喜。而《南京照相馆》则显得有些后劲不足,2700万的票房不是个亮眼数字,但面对新片轰炸,稳如老狗。
新片里也不是没有能打的,《死神来了6》算得上是表现稍好一点的。单日1800万票房,排片占比9.9%,票房占比也就是8.9%,上映第2天排片票房就“倒挂”了,大白话就是影院都不太愿意多排它。累计票房才4092万,这成绩和去年同期的《异形夺命舰》相比实在落差有些大,那部片子可是逆袭了北美,成了全球最大票仓。难道今年观众变了口味,还是影院不好使?也许都有。
本以为好莱坞复制“R级大尺度”那一套,来中国照样能吃香,可惜并不是。虽然删减不到一分钟,但口味和去年“一刀未剪”总归差点意思。想要“原汁原味”,影迷肯定是意兴阑珊。关键是电影上映太晚了,大多数人暑期快收摊,不如早些时候的黄金档热闹。票房估算下来,1亿封顶,已经很客气了。看来套路不是随便就能照搬的。
这头成龙为新片也颇费心思,多少人觉得大哥出马,票房肯定十亿起跳?现实还是太打脸,成龙大哥确实宝刀未老,可这年头大家买不买账,真说不准。观众的胃口变了,主演一人撑全场的时代过去了。多了点眷恋,也有点期待,那点旧日光辉却难以贯穿新电影。
反而让人琢磨不透的是,港片冠军来内地,还能这么惨。张家辉为《赎梦》自掏900万,自编自导自演,一人扛全部。3月底就在香港上映,还冲破《哪吒2》日冠,最后票房不到1300万港币,别说赚回本钱。内地版比香港短了2分钟,估计知道什么内容被删了,观众也都心里有数。话说回来,删掉那2分钟,片子变得“无聊无趣”,像看精神错乱人的自我世界,撑不到最后,上座率自然就塌了。
《赎梦》内地首日票房只有120万,排片占比4%,票房占比0.4%,比起老前辈拿大作压场面,根本不是个量级。票房能不能过1500万都有点悬。可这么底的成绩,按内地市场体量,反倒比香港冠军还高——港片到了这一步,不是不是刻舟求剑呢?可又想想,也许张家辉下一步真得换个水土了,留在内地拼才是真路子。用他功底,完全能变块大蛋糕。
《脱缰者也》情况一样。导演曹保平集齐郭麒麟、林雪、常远等十几号演员,结果第一天票房才350万,排片占比4.1%,票房占比只有1.6%——别说破局,起步都算不上。观众看完反应普遍冷淡。天津喜剧风切入点有新意,问题是狭窄,天津市就占了三分之一票房,全国其实没多大水花。总票房恐怕那2500万都难。
说起来,郭麒麟这几年口碑越来越好,人设走得稳——从《庆余年》《赘婿》到各种综艺,观众认识他,也开始认可他。但要说他扛起电影大男主,票房拉动力依旧差点火候——带剧没问题,撑起一种情绪、卖一款笑料可能还行,可一旦塞进大银幕“逗乐观众”、加各种癫狂角色设定,观众未必买账。片子真要好笑,内容厚一点,多数人能感同身受,偏偏这部极端片风,观众留不住,那也是必然的。
细究票房数据,结论倒不是电影人真没把活做好,某种意义上,观众筛片的门槛和耐心都在拔高。这两年网络短视频、碎片化娱乐流窜,电影的仪式感逐年衰减,能把人带进剧场的作品,只剩下极有话题性或极棒的内容。剩下的票都是靠老IP、熟面孔维系。而这批新片,大都在“老套路”游走,创新不多,难怪难拉票房。
不过每年到暑期档收尾,总有这种对比。去年一部《异形夺命舰》让业界又惊又喜,没人能想到小众题材突然爆红;今年试图复制,却掉了队。这和好莱坞市场滑坡可能有关,但更深层原因,得问问本土观众真正在意啥。有人说是审美疲劳,也可能仅仅没新鲜感。
另外一头,市场的主力观众年轻化,但题材和风格却总绕不回去。家庭观众流失、年轻人追求趣味化、国际大片的吸引力变小,全都不是轻易解决的问题。假如说观众越来越挑剔,这话没错。可又未必是坏事——反而带来新机会!?
成龙、张家辉之流,技术和情怀拉满,但作品难用“守株待兔”的思路搞定市场。下回再有大明星出新片,也许同样还得过观众那关——一张电影票早已不是“看谁主演”就买账的时代。观众会重新选择、下一个档口转身而去。不管好莱坞怎样,也不论港片还能不能逆袭,大家都在找新的突破口。
有趣的是,好莱坞套路靠不住,港片也在摇摆,反倒是国产老片坚挺。到底是观众的保守,还是市场审美变了?也许连数据都说不清楚。抓不住新一代观众的心,各路片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试试还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凑巧和尴尬。
但也不是所有创新都会失败。偶尔某个小成本黑马能异军突起,彻底逆转档期格局。说明市场还留着机会,观众还在悄悄等惊喜。有的人觉得暑期档无比重要,票房表现代表整个行业;也有人觉得,只是个热闹,真实的市场早已换了打法。
新片全军覆没,也未必就是坏信号。现阶段票房高低,有偶然也有必然,未来会不会再有黑马杀出,只能一步一步看下去。
讲来讲去,票房不只是大片的命脉。市场变了,观众变了,电影人也得不断试探前路。你说未来会怎样?谁说得准。
来源:江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