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亿招商到全网下架:选秀的 “坟头” 上,团播正杀成新顶流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8-24 16:22 2

摘要:曾经,选秀综艺是国内娱乐市场的“灵丹妙药”。从早期非智能手机时代的超女、快男开始,即便受限于设备,观众仍会发动亲戚朋友投票,甚至有人为追喜欢的选手从国外飞回来看演唱会。

曾经,选秀综艺是国内娱乐市场的“灵丹妙药”。从早期非智能手机时代的超女、快男开始,即便受限于设备,观众仍会发动亲戚朋友投票,甚至有人为追喜欢的选手从国外飞回来看演唱会。

那些从节目中出道的艺人,不仅积累了早期粉丝,后援会的活跃度即便多年后仍未减退,足见选秀的粉丝粘性之强。

到2019至2021年,腾讯视频、爱奇艺等长视频平台推出的爆款选秀综艺,更是将这种热度推向顶峰,形成全民狂欢的景象。

观众会聚集在一起看直播投票,节目招商预算早早突破十几亿,播放量、会员收入和商业化收益居高不下。选秀不仅能打造S+级爆款节目,还能为平台、MCN机构和经纪公司持续输送明星,形成长期的利益链条——这些通过节目出道的艺人,后续会参与影视剧、代言、商演等,为行业带来稳定的商业回报。

但选秀的疯狂背后,乱象也逐渐滋生。资本闻风而至,节目中的选手不少被资本预定,甚至出现“资本的丑孩子”——即便才艺平平,也能凭借资本加持获得优质资源,打乱了传统艺人培养体系中“德艺双馨、匠心打磨”的逻辑。

更严重的是粉丝群体的失控:为给选手打榜,出现大规模“倒奶”浪费粮食的现象;粉丝为争夺排名,集体拨打市长热线,占用公共资源;甚至因对偶像的过度保护,网暴酒店服务员、攻击网文作者,引发跨圈层抵制。

这些问题最终触发监管介入。2021年“倒奶事件”成为导火索,叠加此前粉丝群体失控引发的社会影响,高层震怒,清朗行动迅速展开:选秀节目下架或停播,微博打榜、粉丝集资群被整治,各大平台被迫道歉整改。

此后,娱乐圈进入严监管阶段:有道德瑕疵或违法的艺人被迅速封杀,代播剧下架、换脸成为常态;艺人形象也转向“阳刚”,纷纷参与主旋律作品和公益活动,以中央级晚会为“安全风向标”。选秀这一曾经的“娱乐利器”,就此暂别主流舞台。

选秀虽被限制,但观众对竞技、养成、群像互动的需求并未消失。此时,短视频平台上的团播悄然崛起,成为选秀最接近原型的“代餐”,并逐渐呈现出综艺化、剧本化、精品化的特征。

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团播直播间已十分常见:舞台上有明确的C位,主播们翻跳早年选秀主题曲,甚至配备升降舞台,仪式感十足。

与传统直播不同,团播不再是单一的歌舞循环,而是融入了大量综艺元素——为填补一天数小时的直播时长,平台和公会会设计PK玩法、舞台剧表演、CP互动等环节,甚至加入剧本,让观众观看时如同追一档“直播综艺”。一些曾为芒果台等制作综艺的公司也纷纷下场,进一步提升团播的综艺化水平。

团播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变现方式的灵活。长视频平台因监管限制,打榜、刷礼物等变现手段畏手畏脚,但短视频平台的生态天然适合这类模式。

观众不仅可以为喜欢的主播打榜刷礼物,还能获得远超传统选秀明星的互动体验——只要成为“榜一大哥大姐”,就能收到主播的私信回复,这种“朋友式”的亲密关系,让观众觉得比“买奶票打榜却见不到偶像”更具“性价比”。

这种模式的效果立竿见影:部分团播直播间一夜创收可达千万元,主播的成长速度也十分惊人——有的主播初期视频仅有几百个点赞,如今单条视频能获数万点赞,粉丝量突破50万,置顶视频点赞量甚至堪比娱乐圈一线明星。

团播凭借“选秀内核+短视频优势”,精准填补了选秀退场后的市场空白,成为当下娱乐行业的新增长点。

无论是选秀的鼎盛,还是团播的崛起,背后都离不开对人性需求和行业规律的精准把握。娱乐产品的核心,始终是抓住观众的底层欲望。

首先是竞技性与“慕强”心理。从体育竞技到选秀投票,人类天生喜欢看“比拼”,期待看到选手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选秀中的排名争夺、团播中的C位竞争,本质上都是对这种心理的满足——观众在为选手或主播加油时,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其次是养成系的情感陪伴。选秀中,观众看着选手从“小透明”成长为聚光灯下的明星,团播中,观众见证主播从边缘位置走向C位,这种“陪伴式成长”会催生深厚的情感粘性。

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或家庭子女较少的年轻人,这种“看着喜欢的人变好”的过程,还能弥补对“群像关系”的心理需求——他们会在主播的互动中看到友情、CP感,甚至投射自己的情感。

再者是平台属性与行业选择的差异。长视频平台作为“全民媒体”,内容上线前需经过严格审核,受监管限制更多;而短视频平台是去中心化的生态,流量分散,虽有防擦边规范,但整体灵活度更高。

字节跳动就是典型案例:它虽不布局长视频,却通过短剧、番茄网文、团播等产品,以“短平快、接地气”的方式抓住大众需求,既规避了长视频的监管风险,又凭借市场化的生意模式,间接“掀翻”了长视频的传统玩法。

不过,团播的未来并非毫无变数。如今的团播虽因“小众圈地”未引发全民级关注,监管压力较小,但随着其规模扩大和影响力提升,未来可能面临更多规范。

行业也在探索新的方向——比如团播的“精品化”,在现有模式基础上提升制作水平,打造更优质的内容;或是尝试“中间形态”的娱乐产品,兼顾制作精良度与灵活性,但这仍需平台和从业者在监管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

娱乐行业的形态演变,始终与监管环境、经济形势、社会心态紧密相连。选秀的落幕,是监管对行业乱象的纠偏;团播的崛起,是市场对需求的自发响应。

未来,行业不会再出现选秀那样“一家独大”的娱乐形态,而是会朝着更细分、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对于从业者而言,核心是“顺势而为”——既然无法改变监管和市场环境,就需及时调整方向:擅长综艺制作的公司可深耕团播的综艺化,长视频平台可探索职场类、技能类等合规的竞技综艺,短视频平台则需在创新中守住合规底线。

归根结底,娱乐行业的本质是“满足需求”。无论是选秀、团播,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形态,只要能抓住观众的底层欲望,兼顾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就能在行业变革中找到立足之地。

或许未来会有更优质、更多元的娱乐产品出现,既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也推动行业走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来源:小志一直说

相关推荐